2017年8月12日下午我们进行专家对话。本次对话,围绕六大主题:教育本土化应用、青少年辅导、隔代教育、婚姻情感、校园霸凌以及哀伤辅导。这些主题都与我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对我们的生活具有指导性意义。

||本土化应用:正面管教、父母效能、华德福与蒙台梭利

专家:张宏武、王纪琼、Elizabeth J.Beaven、袁爱玲、曾海波

张宏武老师提到,正面管教以阿德勒心理学理论为基础,以体验式教学为核心,既和善又坚定的。很多时候,我们常常只关注到位于冰山上端的孩子的行为,而未能关注到冰山之下行为背后,孩子的真实信念与需求。

Elizabeth J.Beaven谈到,我们常常希望孩子拥有什么样的品质,而这无论是在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里都面临着极大的挑战。

华南师范大学教科院袁爱玲教授则认为敏感是一种内驱力,是教育中自然取胜的机遇期。从正反两面深刻论述了敏感期的重要意义,提出“教育不是知识信息的占有,而是对孩子心灵能力的提升。”

||青少年辅导:青春期、学习与生涯规划

专家:曾志文、徐西森、洪兰、朱淑玲

青春期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阶段。青少年是有活力的,可同时抑郁症又是困扰青少年的一个严重心理问题;青少年懂得的事情越来越多,但他们仍旧需要很多的教育和引导。

二教育中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沟通。沟通的管道就是说话,父母和孩子只有能说话,就能继续沟通,并且父母要占据主动的引领地位,积极地与孩子沟通。青春期的孩子不是突然不和你说话,一定是慢慢积累出来的。

青少年的生理、人格、认知等各方面虽然已经趋于成熟,但是言语、行为、认知,很多都还是需要父母在养育过程中塑造,所以父母要做一个好榜样,要进行良好的教养。

其实现在很多青少年养育的问题就是因为大人不能与时俱进,不考虑大脑的问题,也不想想自己小时候是不是这样。陪伴比改变更好,听比说更好,引导比教更好每个人都有青春期,有人陪伴会更好。

||隔代教育:相隔与相融、困境与对策

专家:张梅玲、孙时进、蔡丽芳、连延嘉

张教授认为,代沟是现实存在且不可消灭的,但是隔代之间可以相互理解,相互融合。

在教育问题上,张教授认为,隔代教育产生的问题并不是产生于“隔代”,而是由于理念不同。教育者应该时刻更新理念不断学习,才能更好的教育孩子。教育是否成功关键在于教育理念是否合理。并不存在老一辈带孩子不如年轻父母。

孙教授指出,当出现因隔代教育产生的家庭矛盾时,解决的关键是每一个人回归自己的位置,遵循平等尊重的原则。

连教授建议隔代之间亚维持关系的连接,让孩子有归属感,感觉被理解被关注。希望二代父母能重视孩子努力过程,而非结果。

蔡教授为我们展开讲述了隔代教育会因为哪些因素引发家庭冲突。呼吁大家,不管是年轻的妈妈还是年长的奶奶,都应该一起面对,共同承担。

||婚姻情感:亲密关系、性与婚外情

专家:胡佩诚、Nicolle Zapien、方刚、孙时进、王铮

胡教授提出我们的性教育面对的是青少年,我们要对青少年的负责。在孩子12-13之前进行性教育.如果青春期时期不能处理性问题,容易导致成年期的问题。但是青少年获取性知识的渠道太单薄,缺少科学的渠道。

面对婚姻家庭和性教育问题,Nicolle Zapien 也分享了自己的思考,她指出:美国虽然有不同的州,但每个州都有自己的性教育方式,大部分州目前也只是停留在如何避孕、如何避免疾病的程度。很多人通过网络得到的相关信息会直接影响性行为的决策。

方刚老师则以家庭暴力为视角,分享基于人权与性别视角的婚姻咨询。方老师认为:我们每个人至少有三种性别,生理性别、心理性别、社会性别,过去会要求我们统一,如今我们更多元,但每一种性别都是平等的。

||校园霸凌:预防策略与处理机制

专家:郭祥益、宗春山、温学琦

郭老师说,青少年由于生理与心智的不成熟,校园霸凌事件时有发生。霸凌行为不仅仅只发生在校内,校外霸凌事件也不容忽视。霸凌行为往往是双方权力关系的不对等,这对被霸凌者的心理与生理造成严重的创伤。

因此为了构建良好的校园环境,就需要学校和老师的发现与处理,家长的配合与教导,建立完善的教育体系与霸凌处理体系,保障青少年快乐健康成长。

宗春山老师认为:任何人都可能是欺凌者,任何人也有可能是受欺凌者。欺凌事件一旦发生,不能有任何拖延,及时发现危机,及时干预,让校园成为最阳光,最温暖的地方。

最后温学琦老师总结了两位老师的讲话并说:校园欺凌跟家庭有很大的关系,有时候家长的行为会对孩子产生重要的影响。家长教孩子做到:自己的事情漂亮做;别人的事情帮忙做;紧急的事情优先做;最后,爱好身边的人。

||哀伤辅导:从失去(成瘾、死亡、离异)中恢复  

专家:廖凤池、刘伟、林旻沛、Lorna Cordwell

廖凤池老师在和我们分享如何客服丧亲的悲伤痛苦时,反复提到“充分体验”这四个字;面对伤痛,每个人处理的方式是不一样的。那么面对来寻求帮助的来访者,作为咨询师,我们要怎样帮助来访者克服自己的悲伤呢?

廖老师说,首先我们要帮助来访者接受失落的事实,正式事实的存在。其次充分体验悲伤的痛苦,重新安排生活。因为充分的体验而不是说服才是真正释放情绪的最好方法。之后协助来访者用语言表达出来自己的痛苦与悲伤。最后帮助来访者重塑生活,重新建立自我!

刘伟教授认为成瘾众多原因中最重要缺乏目标感。因为没有目标,无事可做所以更容易成瘾。所以我们要帮助来访者寻找自己的目标用正念填补内心的空洞,做到有目标有信仰有事可做。概括出来就是“寻找信仰,体验当下,填补坑洞,多管齐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