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心理网
    • 首页
    • 课程
    • 专题
      • 「朱言·建瓴」朱建军视频专栏
      • 心理危机干预与创伤辅导
      • 性少数群体专题
    • APP
  • 首页
  • 心理咨询流派/技术
  • 更多
  • 苏绚慧:失落悲伤议题的自我调试与心理咨询
  • 失落悲伤议题的自我调试与心理咨询
  • 苏绚慧:失落悲伤议题的自我调试与心理咨询

    过去曾经拥有的都不复再有,如何开始新生活

    • 价格
    • ¥ 681.00
    • 572人

      已加入学习

    • 学习计划

    学习有效期 365 天(随到随学)

      课程还未发布,不允许加入和购买
      • 扫二维码继续学习二维码时效为半小时
  • 介绍
  • 目录
  • 笔记 (0)
  • 评价 (0)
    • 课程还未发布,不允许加入和购买
      • 介绍
      • 目录 免费
      • 笔记 (56)
      • 评价 (13)
    • 失落与悲伤(Loss and G...
    • 失落与悲伤(Loss and G...
    • 第一章:何谓失落
    • 第二章:失落,来自于依恋关系
    • 第三章:依恋关系断裂的防御机制
    • 第四章:依恋关系形态影响悲伤历程
    • 第五章:认识悲伤与悲伤反应
    • 第六章:悲伤调适与哀悼(上)
    • 第六章:悲伤调适与哀悼(下)
    • 第七章:困难性失落与复杂性悲伤类...
    • 第七章:困难性失落与复杂性悲伤类...
    • 第七章:困难性失落与复杂性悲伤类...
    • 第八章:正常性悲伤的正确关怀方式...
    • 第八章:正常性悲伤的正确关怀方式...
    • 第九章:正常性悲伤的辅导技术-上
    • 第九章:正常性悲伤的辅导技术-下
    • 第十章:困难性悲伤的协助态度及原...
    • 第十章:困难性悲伤的协助态度及原...
    • 第十章:困难性悲伤的协助态度及原...
    • 排序: 最新笔记
      • 最新笔记
      • 点赞最多

    失落,来自于依恋关系

    人若没有情感依恋的需求,就不会有失落的发生

    人类最初始的失落分离的经验,是婴孩离开了母亲

    情感需要回应

    依恋对于动物的重要性

    依恋行为时为了获得情感连接以获得生存的保障,一旦这样的连接关系产生了威胁危机,个体便会产生焦虑与反抗情绪,以防被破坏、阻断的可能,并尝试和失落对象重新链接关系。(此时防卫机制启动)

    认识依恋关系

    亲子依恋关系的存在与形成

    哈洛(美国心理学学者)在恒河小猴(小猕猴)身上的研究,进而发现人有爱与安全感的需求,每个人内在都需要有一个安全堡垒。

    鲍比(1958)对于陌生情境的婴儿分离焦虑实验的研究,对象是18-24个月的小孩

    依

    依恋关系的不同类型:

    1、安全依恋型(安心型)

    2、焦虑矛盾依恋型(追型,抗拒焦虑)

    3、焦虑逃避依恋型(逃型)

    紊乱依恋型

    研究者发现,我们人类早年形成的依恋关系形态是未来人际发展关系的重要雏形。

    [展开全文]
    ttxinli_6f418d2110 · 2019-02-19 · 第二章:失落,来自于依恋关系 0

    认识失落

    失落:个体过去曾经拥有过,后来却分离或失去了的经验状况。泛指失去、分离、失望、期待落空等等情境。

    失落的形态

    1、失去对自己有意义的 人

    2、失去身心健康或所属物

    悲伤,适应失落后的改变

    失落后引发的反应:悲伤

    Worden(1990)将悲伤定义为失落后的各种面向反应(生理、情绪、认知、行为、人际、社会),而调适失落的历程则称为哀悼。

    “悲伤可以改写你的通讯录”

    因此,悲伤并非只意指“悲伤难过的情绪”,也非是悲观负面想法及忧郁心情。悲伤,必有一重要的失落对象,此失落的发生造成生活的毁坏、改变,并有被剥夺感。是一种“过去曾经拥有的,都不再复有”的失落经验包含有形(人、事、物)与无形(期待、渴望、梦想、价值感)的失去。

    [展开全文]
    ttxinli_6f418d2110 · 2019-02-19 · 第一章:何谓失落 0

    【助人者的界线及伦理】

    • 非只靠己里承担,不夸大自己的能力,也不漠视自己的陪伴、多元协助资源整合
    • 助人者的分化与助人者的自我照顾
    • 对当事人的三不原则:不剥夺悲伤的权利、不侵犯个人内在系统、不控制当事人的选择及决定权。促进及维护的是一个人的自立、自尊,及自我修复
    [展开全文]
    akillers · 2017-09-03 · 第十章:困难性悲伤的协助态度及原则-下 0

    【悲伤辅导——促进完成悲伤历程】

    • 助人者是陪伴者,而非拯救者
    • 让人可以表达悲伤(情绪的、想法的、行动意图的)【注:有些人不善表达,可以通过游戏之类的行为来促成对方表达情绪】
    • 让人可以完成有异议的悲伤(洞察悲伤的深层意义)
    • 让人可以发现自己需要什么(说、哭、写、静....)
    • 让人可以以友善、健康的方式善待自己
    • 让人获得支持与陪伴以获得滋养力量活下去
     
     
    【协助复杂性悲伤的态度及原则】
    • 建立安全与信任关系
    • 提供一个承接,一个容许的空间和时间(但非无时无刻)
    • 传递人际间的温暖与支持
    • 减缓速度、放慢语调(愿意等待)
    • 表达遗憾与感同身受的伤痛同理
    • 陪伴释放痛苦情绪压力
    • 聆听当事人的自我叙说(自我内在重整)
     
     
    例子1:面对因丧妻之痛而绝望的丈夫,通过交谈得知两人感情深厚,另外因为妻子很依赖他,他怕自己早一步离世会让她绝望,所以不想自己比她早离世。告之“你之所以痛苦,是因为你不想对方痛苦,所以把那份痛苦独自背负。你让她先离开,是因为你知道要是反过来的话,她是无法存活。可要是像当下这样,你还有能力可以独自走完剩下的路”(意义治疗的创始人维克多·弗兰克的一次经历)
     
      
    事件本身是中立的,无好坏之分。赋予好坏的意义的,是人自身
    [展开全文]
    akillers · 2017-08-26 · 第十章:困难性悲伤的协助态度及原则-中 0

    【复杂性悲伤的[困难]所在】

    • 悲伤强度非常强
    • 造成个体难以负荷的压力
    • 启动防御机制
    • 隔离痛苦
    • 回避真实感受
    • 无法完成哀悼历程
     
     
    【关系界限的设定】
    所谓界限是指人与人之间为了保持个体独立完整的存在与成长空间,所设立的保护彼此的[线],括身体的界限和心理的界限

    身体上的界线是,帮助我们决定在何种情况下,谁可以帮我们的身体,与我们亲近 

    心理上的界线是无形的,它确保了个体在思想上、情感上、行为决定上,有独立的空间与自由 

     
    拯救者情结:可以粗略地理解为圣母心态,觉得自己拥有可以拯救他人的能力和责任

    为了避免有拯救者情结的发生,及造成依赖性的移情关系,助人关系的界线,需要保持敏感觉察,及时常反思及调整。

    情绪有感染性

    [展开全文]
    akillers · 2017-08-26 · 第十章:困难性悲伤的协助态度及原则-上 0

    【赞同与普同化技术】

    • 赞同失落悲伤者的情绪感受及体会,可以协助失落悲伤者感觉送了一口气,觉得自己不是异类,并且可以感受到被认可,自己的是被允许感受悲伤的
    • 在赞同人类的悲伤历程会有的感受及体会后,人会产生【普同感】,觉得原来他人和我一样,我们都会有相似的感受
     
     
    【悲伤的说明与心理卫生教育】
    阐明正确的悲伤概念及因应态度,包括:
    • 悲伤的历程,每个人都是独特而不同
    • 学习友善同理自己的悲伤
    • 懂得自己悲伤中的需求
    • 为自己寻找适切的支持及协助
    • 学习照顾悲伤历程中,自己的身体、情绪及生活
    • 学习了解失落所引发的悲伤反应
    • 觉察自我的真实状态
     
     
    【促进哀悼的表达】
    • 适应悲伤的历程,需要完成个体哀悼的需求
    • 与当事人讨论所需要的哀悼需求,及适合表达的行为。例如:设计哀悼仪式、讨论哀悼表达的方式、叙说哀悼的历程及感受
     
     
    【接受助人历程的“真实”】
    • 助人历程是起伏的,不总是一路前进、一帆风顺
    • 助人历程是充满变化的,无法掌控的;因为人不是机械、不是无机体,人有自由意志、有感觉、有思想、有行动的自由
    • 助人历程含纳这各种不同层次的情绪展现,与真实的反应历程
    [展开全文]
    akillers · 2017-08-26 · 第九章:正常性悲伤的辅导技术-下 0

    【倾听与陪伴】

    • 倾听,是助人关系与助人历程发展的必要性条件
    • 没有倾听的关系,是单向的,也是偏颇的。是无法建立理解与信任关系的
     
     
    【同理回映】
    • 情感理解与回映是建立信任关系的关键
    • 感同身受的情感回映,可以让失落悲伤者觉得自己被懂得、被理解,愿意相信助人者是可以贴近自己内心感受的
    • 同理回映,可以让失落悲伤者愿意叙说自己的真实情绪感受和想法。
     
     
    【情感支持与连结】
    • 以情感面出发,去理解跟贴近人的经验,才能让失落悲伤者愿意相信助人者是用心体会,也是真诚关怀的
    • 有情感的连结,是失落悲伤者内心的需求,减少孤立感,获得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感
    [展开全文]
    akillers · 2017-08-26 · 第九章:正常性悲伤的辅导技术-上 0

    当悲伤者感受到的更多的是压力时,他会越来越沉默,沉默的时间也越来越长,还会出现退缩或封闭。

     

     

    好的关怀态度:尊重(尊重多元价值与文化)

    人上一百形形色色,各人的价值观是不同的。在关怀时,注意自己的态度是否倾向于指正或规劝

     

    好的关怀态度:保密(安全与隐私尊重的保证)

    不管是什么关系,除非对方允许,不然尽量以对方的隐私为重(想自杀或伤人的例外)

     

    好的关怀态度:值得信任(信任关系互动的基础)

    自己是不是个值得信任的人、有没有说你值得信任、是否感觉自己很在乎被信任的感觉;没有信任,关系里就会存在隐藏、伪装

     

    好的关怀态度:人格(让受助者可以感到安全、安定平稳的支持力量)

    如果自己比当事人更不稳定或激烈,那只会让事情更难平定。人格越成熟,内在的安稳能量就越强,这样就能更好地转换状态,从而帮到别人。

     

    好的关怀态度:关怀(对生命富有珍惜与关爱)

     

    [展开全文]
    akillers · 2017-08-26 · 第八章:正常性悲伤的正确关怀方式-下 0

    好的悲伤协助历程:催化悲伤情绪的表达

     

    复杂又多变的情绪是最让人难受的,当中沉重的部分往往难以用语言来表达。

    催化:促进对方心里累积的情绪,在充分的鼓励和引导下,帮对方把情绪抒发出来

    在某些时候,语言在发泄情绪的方面显得苍白,所以必要时,可能需要让对方以某些行为(比如大喊、捶打抱枕)来发泄

    人处于压力的前提下是难以感受情绪的,所以要让对方有安全感或者放松——“我知道要你立刻表达是很不容易,我会在这慢慢地等你。当你觉得可以了,我愿意在这聆听你”

     

     

    好的悲伤协助历程:促进完成哀悼历程

    每个人的哀悼过程(感受和需要)是不同的,所以可以跟当事人做个讨论,了解对方的状态。

    例子1:伴侣在很年轻时离世,当初约好要一起去某个地方旅游的计划变成只能自己一个人去完成。当他到达那些地点,他就会拿出故人的照片,感觉表面上只有自己一人,但对方不曾离开过

    例子2:伴侣因车祸身亡,当事人不想忘记对方。为此,他设计了一个图腾,然后叫人打造出来,最后成了项链,并每天都戴着,借此产生对方还是跟自己在一起

     

     

    好的悲伤协助历程:阐明正确的悲伤知识

    因为没有认识的渠道,以至于很多人都把悲伤或失落视为无价值或无意义之物,或者在面对失落和悲伤时,可能会先入为主和带有偏见误解

    注意双方会不会对悲伤和失落有误解,或者对悲伤和失落有抗拒。以丧亲为例,外人会觉得“都一个月了,应该没事了吧”——跟对方的关系以及关系的深浅长短,会影响着哀悼所需要的时间。

    另外,要注意“你要走出来,你不要在这种状态里耽误和沉沦太久”——言下之意就是失落和悲伤是错误和没必要的。如果长时间对失落和悲伤采取切割或掩盖的态度,久而久之会发现自己“忘记”了很多事情,甚至在描述一些东西时,会是断断续续或不深入的,因为是在回避或者隐藏某些事

    所有的事都是人生的一部分,没有什么事是应该被磨灭或切割

    如果没有好好地回顾,了解自己是怎么走过来的,就会搞不懂自己为何会存在在这里——因为过去经历了那些事,所以现在才会做出截然不同的选择。否定过去,就会搞不懂现在的自己

    悲伤是要“走过来”而非“走出来”的

    人生的方向,就是学会放下、割舍和好好地告别——到了某个时刻就不用经历或感受失落与悲伤是不存在的

     

     

    好的悲伤协助历程:寻找正向共鸣的力量

    悲伤是种负重的状态,其构成因素也不是什么正面的情绪:愤怒、恐惧、无助、伤痛、忧郁、无奈、无力感....

    我们能走下去,是因为人与人之间因相互支持而产生的正向情感的连结

    在对方处于悲伤时,要让ta知道其实并不是只感受不好的事情,而是还有正向的事情。

    例:事情让人难受,但你如实地承担。这份承担是一种勇气,很了不起。虽然现实很糟糕,但至少你是个有担当的人;你的遭遇让人难过,甚至无法想象自己一旦也遇到这样的事,是否能撑住;我可以体会到你的辛苦,但也感受到这份苦里有很爱对方的心意

    我们很多时候在别人的失落和悲伤的状态里处于担忧的表现,但其实于事无补,甚至会增加当事人的负担和压力

    [展开全文]
    akillers · 2017-07-23 · 第八章:正常性悲伤的正确关怀方式-上 0

    辨识:困难性的悲伤类型

    • 慢性化悲伤(可能小时候遭遇了悲伤,但因心智还不成熟,只能把悲伤封印。要是不去治疗,这份悲伤会慢慢成为一个肿瘤般的存在,久而久之会影响他的内心,使得他变得很悲观等。外在虽然成长了,但内心还是处于过去)
    • 延宕性悲伤(因为性别、年龄等因素导致无法体会最初的悲伤。之后一旦遇到更多的失落,就会有种叠加感,感到莫大的痛苦,甚至会触景生情)
    • 夸大性悲伤(如果在感受悲伤前就存在类似精神分裂的因素,那在感受悲伤时会产生不真实的感觉;忧郁性人格可能是因为年幼时接受的都是负面的回应,让他对自己产生不好的评价甚至对个人感受都是负面看待,然后会夸大悲伤的感受【比如自我否定】)
    • 伪装性悲伤(金像奖人奖坐:伪装成很强大,似乎悲伤没对自己造成影响;如果独处时无法发泄负面情绪,可能做出自残性行为,比如酗酒、性上瘾、药物上瘾或物质滥用,借此避免感受悲伤)
    • 其他悲伤类型及概念
    • 创伤性悲伤(源于创伤性事件,可能会产生PTSD,然后可能会回避事件,导致悲伤也一起被封印)
    • 多重性悲伤(在某个时刻里同时遭受多种的悲伤,或者经历了悲伤后又接连遭遇其他的悲伤)
    • 冲突性悲伤(源于冲突性的关系。一旦关系结束,悲伤无法再掩盖下去,甚至会想起过去所受的伤害。自己也因难以形容这段关系而封印悲伤)
    • 未解决的悲伤(unfinished,以前关系中存在问题但不去解决,直到失去对方,自己心里又有遗憾,导致可能会给自己负面评价,然后拒绝悲伤的经历;以前跟对方有过憧憬,但失去对方后,不曾实现的事就会变成未解决的悲伤。自己往往处于进退两难之中:单凭自己一人无法实现过去的那些愿望,另外一旦选择放下就意味着承认对方真的不在了,而且也因状态不良而无法放下)
    [展开全文]
    akillers · 2017-07-22 · 第七章:困难性失落与复杂性悲伤类型-下 0

    复杂性悲伤:因为“不能悲伤所致”——也就是无法完成悲伤哀悼的历程

     

     

    【演化为复杂性悲伤的因素】

    • 困难性失落因素
    • 社会文化因素(不允许世人悲伤)
    • 生命历史因素(受过去的经历束缚)
    • 特殊性人格因素(人格的类型和健全程度)
    • 性别因素(性别文化的影响)
    • 角色因素(比如职位)
    • 年龄因素(心智状态)
    [展开全文]
    akillers · 2017-08-26 · 第七章:困难性失落与复杂性悲伤类型-中 0

    【造成困难性失落的因素】

    • 与失落对象的关系紧密度
    • 依恋的本质(强度、安全度、冲突、依赖度)
    • 失落的形式(是否存在残忍、创伤、非预期)
    • 人格变量(控制性、依赖性、不稳定性的程度)
    • 社会变量(人际系统、社会文化、社经背景)
    • 附加压力(现实生活)
    • 性别/年龄
    • 过去的失落经验
     
     
    关系亲密度:两者之间的关系到了哪种程度
     
    冲突:是否存在冲突,是否处于又爱又恨的状态
     
    残忍:是否残忍地发生,比如出现极端的行为或现象
     
    创伤:是否出现或留下创伤,比如出现伤害身体或精神的情况
     
    非预期:是否毫无预兆地发生,比如上一秒亲密下一秒分手
     
    控制性:个人的控制欲是否强烈,一旦发生失落,会让个体感到混乱和无力,然后会拒绝和排斥事实
     
    依赖性:个体是否特别依赖对方,对于特别依赖他人的人而言,失落会让他们有种茫然失措甚至万念俱灰的感觉,然后很有可能急着找新的另一半
     
    不稳定性:性格不安定的人可能会很缺乏安全感,他们很需要身边有个稳定的人去安抚自己。一旦失落发生,会面临双重的不安,会使人担心TA是否会想不开
     
    人际系统:如果人际支持度越高,接受失落的能力就越好——即便失去了这个人,还有别人在身边帮助自己
     
    社会文化:社会文化对悲伤和悲伤文化的态度,也影响着社会中的每个人对悲伤的态度
     
    社经背景:社经背景越好,可以用来面对悲伤的资源(人、机构)也就越多——但也可能会是阻力,因为越高等的人可能越耻于谈悲伤这些“不光彩”的事
     
    现实生活:失去了TA,我们很可能会搬移住处——住处搬移位于人生十大压力前十;会觉得经济上会有压力,甚至可能会因此被上债务,导致你无法抽出时间精力去面对悲伤
     
    性别:不同的性别影响了环境如何对待我们——男人应该阳刚,女性应该贤淑;男性比较少表达情感(因为被限制),女性反之
     
    年龄:越年轻就越无法面对失落,尤其是孩童需要成年人的帮助,只有成年了才能面对失落。老年人因各方面都在退化,在面对失落时反而感到压力
     
    过去的失落经验:在没有能力处理失落时遇到失落,身边有没有成年人帮到我们去面对
    [展开全文]
    akillers · 2017-08-26 · 第七章:困难性失落与复杂性悲伤类型-上 0

     

    【悲伤调适历程的四个任务】

    • 接受失落的事实(理性接受了,不代表感性也接受了)
    • 经验悲伤情绪的痛苦(情绪可能会反复无常,我们之所以多数选择抗拒,背后是不想目前的生活状态被破坏)【失恋难受的不是失去了人,而是生活模式的改变——贺岭峰《揭秘爱情的真相》】
    • 重新适应一个逝者不存在的新环境(外在环境:角色;内在环境:TA在你心里的位置)(空洞是因为寂寞和孤单而非饥饿)
    • 将情绪的活力重新投注在其他的关系上(并非情感转移,而是能够愿意再次冒险,再次把情感投入到新的关系里。你愿意在新的关系里再一次经验爱和被爱)(情感转移只是一种心理投射,是在还想念前任的前提下寻找新欢来获得想要的关爱。可以说,新欢只是某种意义上的前任替身而非真实的存在)
    [展开全文]
    akillers · 2017-04-15 · 第六章:悲伤调适与哀悼(下) 0

    【悲伤调适历程】

    • 悲伤的调适,是一段历程(时间性)
    • 悲伤无法【被解决】,只有【被完成】
    • 哀悼所需要的时间,与我们跟那个人之间的关系有关(对等)
    • 在这一段历程中,人们适应失落的发生,即是透过【哀悼】的表达及行为,日渐接受失落发生的事实
    • 完成哀悼,即是人完成了属于自己所需要的悲伤历程,也充分的表达及疏通了悲伤的痛苦情绪

     

     

    【哀悼的需求】

    • 生理方面(出现四肢无力、窒息、心不在焉、头痛的情况...需要冷静、放慢脚步...)
    • 心理情绪方面(出现没安全感、恐惧等的情况...需要情绪表达)
    • 心理认知方面(出现思绪混乱...需要思维重组)
    • 心理行为方面(出现回顾过去的行为...)
    • 精神意义方面
    • 人际重组方面
    • 生活空间及时间方面(生活空间和时间被挪空了)
    [展开全文]
    akillers · 2017-08-26 · 第六章:悲伤调适与哀悼(上) 0

    【悲伤】

    • worden在1991年提出,以悲伤(grief)来表示一个人失去所爱的正常反应。而当人需要去适应失落的过程,则成为哀悼过程(mourning)
    • 后来,【grief】(悲伤)被认同为专有名词,取代了原本的【sadness】(难过)
    • 【grief】在字典上的解释:great sorrow or feelings of suffering(巨大悲伤和痛苦感觉)
    • worden(2001/2004)以悲伤【grief】来表示一个人失去所爱的反应。包括:生理反应、情绪反应、认知反应与行为反应
    • 除了死亡之外,任何形式的失落都可以用【grief】来指称
    • 悲伤更进一步分为:单纯性悲伤和复杂性悲伤

     

    【悲伤的反应】

    • 单纯的悲伤是指,遭遇失落后常见的许多情绪方面、生理反应方面、想法与行为方面的反应
    • 在情绪方面,包括:悲哀、愤怒、愧疚或自责、焦虑、孤独感、疲倦、无助感、惊吓、解脱感、麻木、失控、无力等等感觉
    • 虽然有些感觉看似是不健康的情绪反应,但对于个体而言,这是必要的防御,并不该视为【不正常】
    • 生理反应方面,像是会产生:胃部空虚、胸部紧迫、喉咙发紧、人格解组、呼吸急迫、有窒息感、肌肉软弱无力、缺乏精神、口干等生理现象
    • 在认知方面,会有不相信、困惑、怀疑、对失去者反复的思念、感到失去者似乎仍然存在
    • 行为反应,则有失眠的现象,无法进食、心不在焉、社会退缩、梦到逝去的人事物、避免提到逝者、寻找与呼唤、叹气、哭泣、旧地重游、珍藏遗物、坐立不安或过动等行为
    [展开全文]
    akillers · 2017-08-26 · 第五章:认识悲伤与悲伤反应 0

    【依恋关系形态与悲伤历程】

    • 安全依恋关系(安心型):渐渐完成哀悼,面对自己真实感受及历程,进而展开新生活(不会因为分离而否定过去的种种)
    • 焦虑/矛盾依恋关系(追型):漫长,较难完成哀悼。容易找寻替代者,寻求依赖及保护(避免现实,甚至会自认为自己是被抛弃的;因为早年残留的伤痛,会想找个其他可靠的人)
    • 焦虑/逃避依恋关系(逃型):漫长,较难进行哀悼。选择孤独、独立,不再投入情感,对关系保持距离(为了避免受伤,干脆拒绝或者远离)
     
     
    【依恋形态与失落因应模式】
    • 安全依恋关系(安心型):哀悼,完成需要的悲伤历程
    • 焦虑/矛盾依恋关系(追型):抗拒,在接受与拒绝接受之间纠结
    • 焦虑/逃避依恋关系(逃型):逃避,封闭所有哀悼的可能,逃避揭露情感
    [展开全文]
    akillers · 2017-08-26 · 第四章:依恋关系形态影响悲伤历程 0

    依恋关系断裂的防御机制:否认、压抑、理由化理智化(合理化)、讨价还价、转移/移置

     

    否认:明明知道真相,但选择了不相信或不在意的态度去表达

    压抑:把真正的情绪或想法给隐藏到觉察不到的程度(在面对失落或分离时,居然没有感觉或念头,但这种感受对当事人来说事真实的,并非糊弄)

    理由化:在面对失落时,我们选择用不正确的理由来避免接触真实的感觉(小男孩想哭,外人以“男儿有泪不轻弹”为由去阻止)

    理智化:用大道理去取代真实的感受(退一步海阔天空)

    讨价还价:通过妥协或交换的过程来避免失落的发生(以退为进)

    转移/移置:逃避现实(鸵鸟政策);把注意力放在比自己弱小的人身上(移置)

     

    [展开全文]
    akillers · 2017-01-21 · 第三章:依恋关系断裂的防御机制 0

    失落感源于情感的断裂、最早的情感连接为自己跟当初的照顾者(父母或者其他人)之间的

     

    【失落与依恋关系】

    • 人若没有情感依恋的需求,就不会有失落的发生
    • 人类最初始的失落分离经验,是婴孩离开了母亲(指分娩)

     

     

    【依恋对于动物的重要性】

    依恋行为是为了获得情感连结以获得生存的保障,一旦这样的连结关系产生了威胁危机,个体便会产生焦虑与反抗情绪,以防止被破坏、阻断的可能,并尝试和失落对象重新连结关系。(此时防卫机制启动)

     

     

    【认识依恋关系】

    亲子依恋关系的存在与形成:哈洛(美国心理学学者)在恒河小猴身上的研究,进而发现人有爱与安全感的需求,每个人内在都需要有一个安全堡垒

     

     

    哈洛的重要实验研究

    【恒和小猴与代理母猴妈妈】

     

    目的:动物进入了一个陌生的地方后,在幼小无知的前提下,如何适应眼前的改变

     

    准备:在小猕猴出生后不久就把它带到研究室的研究箱里,里面放着两只假的猴妈妈——一只是铁丝做的,并且装有含有奶水的奶瓶(搞清吃对于生命体来说,是不是最重要);另一只是毛巾做的

     

    过程:研究箱里的小猕猴处于非常惊慌、焦虑、无助、沮丧,巨大的恐惧让它必须要找到个可依靠的对象。因为铁丝的假妈妈抱起来冰冷又尖锐,即便被它身上的食物吸引,但小猕猴还是离开了它,转向了毛巾做的假妈妈。因为抱起来很舒服和温暖的,使得小猴子感到安全。久而久之,小猕猴的神情和姿态由焦虑不安慢慢变得平静安稳

     

    结论:在生命的个体里,安全感以及不会被伤害的感觉是非常重要的;“不是有奶就是娘”,不是一个家庭要给予吃的就够了,每个个体都需要爱,亲密和安全感

     

    后续:为了搞清依恋关系形成后,一旦关系里存在着伤害,小猕猴会怎么做?

     

    追加:把已经跟毛巾假妈妈建立了关系的小猕猴给转移,然后在假妈妈身上装了两种机关(一种是会对小猕猴射出的铁针,另一种会对着想靠近假妈妈的小猕猴吹冷气)

     

    结果:即便猴妈妈会攻击自己,小猕猴还是一如既往地往猴妈妈靠

     

    真相:当依恋关系形成并且很深刻和重要时,小猕猴还是毫不动摇——心里的渴望和需求是更加重要的

     

     

    认识依恋关系形态

    鲍比(1958)对于陌生情境(strange situation)的婴儿分离焦虑实验的研究

    研究对象:18-24个月的小孩

    要求:照顾者对小孩说自己要离开一会,很快回来

     

    【依恋关系的不同类型】

    安全依恋关系(安心型):会跟妈妈道别,对于暂时替代的研究人员并没有抗拒;即使妈妈回来也不会急着奔向母亲,而是继续做自己的事乃至会跟妈妈分享自己的遭遇(不会担心分离)

     

    焦虑/矛盾依恋关系(追型):得知妈妈要离开,小孩会露出不同的表情,然后尝试抓住妈妈,导致两者出现拉扯。要是妈妈坚持离开,可能会产生强烈的愤怒(觉得小孩不好)。妈妈要是真的离开,小孩会哭闹也拒绝别人的安抚。一旦妈妈回来,他们可能会攻击母亲(出于泄愤)。母亲会因此感到威胁而产生挫折感,然后也会攻击小孩,最终两者又会处于拉扯(又爱又恨)

     

    焦虑/逃避依恋关系(逃型):知道要分离却面无表情,会让母亲误以为没事。当研究人员靠近这些小孩时,他们会配合研究人员(明明内心很不安和恐惧,但又不得不装作若无其事)。当妈妈回来并靠近小孩后,TA却把头转向另一边,表现出不认识妈妈(因为你的离开让我不安,所以只要我在情感上不需要你,那就不会又受伤了)。

     

    紊乱依恋关系(未具体成形)

     

    研究者发现,我们人类早年形成的依恋关系形态是未来人际发展关系的重要雏形

    [展开全文]
    akillers · 2017-08-26 · 第二章:失落,来自于依恋关系 0

    出生是人生第一次的失落体验

     

    失落:个体过去曾经拥有过,后来却分离或失去了的经验情况。泛指:失去、分离、失望、期待落空等等情境

     

    失落的形态

    • 失去对自己有意义的人
    • 失去身心健康(最冲击到的是对自己的价值感和生活目标的追寻,担心是否可能实现)或所属物(有形的,比如玩具;或无形)

     

     

    悲伤并不是指一种情绪,失落后要面对改变的过程,叫悲伤反应

     

     

    失落后引发的反应:悲伤

       Worden(1990)将悲伤(grief)定义为失落后的各种面向反应(生理、情绪、认知、行为、人际、社会),而调适失落的历程则成为哀悼

    • 生理:僵硬、胸闷、呼吸短促、胃部紧缩、四肢无力、头晕目眩
    • 情绪:沮丧、挫折感、不愉快、忧伤、愤怒(复杂交错的表现)
    • 认知:否定、彷徨
    • 行为:找寻对方、千方百计想跟对方接触、把自己关起来、独自流泪、叹息
    • 人际:跟曾经的共同好友的关系可能会有变化、身边的人会规劝或远离你
    • 社会:外界对自己的评价影响自己跟社会的关系甚至可能想远离社会

       因此,悲伤并非指【悲伤难过的情绪】,也不是悲观负面想法及忧郁心情。悲伤,必有一重要的失落对象,此失落的发生造成生活的毁坏、改变,并有被剥夺感。是一种【过去曾拥有的,都不再复有】的失落经验。包括有形(人、事、物)与无形(期待、渴望、梦想、价值感)的失去

    [展开全文]
    akillers · 2017-01-20 · 第一章:何谓失落 0

    不同依恋类型的人经历的悲伤历程

    1.安全型:比较容易接受事实,不否定以前的经验,慢慢学习适应,安心与感受自己的真实历程。透过表达、哀悼的行为,缅怀,进而展开新生活。好的悲伤(正向影响以后的发展)。

    2.焦虑型:拉扯感,被遗弃感,伤痛巨大。避免接触真实的理由,用心理上的伤痛感解读事实。拒绝失落的发生/经验。很难进行哀悼。需要另外的强者。(立刻去寻求替代者)

    3.逃避型:我不要这段关系了。提早就已经对依恋进行了切割。所以,当坏事发生时,他已经做好了足够的心理准备,所以无感。

    [展开全文]
    KONG001 · 2016-07-25 · 第四章:依恋关系形态影响悲伤历程 0
    • 1
    • 2
    • 3
    • 尾页
  • 授课老师

    苏绚慧老师

    台湾咨謪师

    最新学员

    学员动态

    岩中花树 完成了 失落与悲伤(Loss and ...
    岩中花树 完成了 第十章:困难性悲伤的协助态度及...
    岩中花树 开始学习 第十章:困难性悲伤的协助态度及...
    岩中花树 完成了 第十章:困难性悲伤的协助态度及...
    岩中花树 开始学习 第十章:困难性悲伤的协助态度及...

相关课程

王纪琼:心理讲师登台的4堂必修课

王纪琼:心理讲师登台的4堂必修课

  • 618人报名

李志鸿:心理学教你如何快速提升管理效能

李志鸿:心理学教你如何快速提升管理效能

  • 254人报名
    • 关于我们
    • 公司简介
    • 诚聘英才
    • 联系我们
    • 商务合作
    • 讲师招募
    • 新手指南
    • 服务条款
    • 网站注册
    • 购买课程
    • 常见问题
    • 课程支付
    • 微信支付
    • 支付宝支付
    • 银行转账
    • 优惠券使用
    • 售后服务
    • 售后政策
    • 免责声明
    • 意见反馈
    • 结业证书
    • 友情链接
    • 成功之道
    • 1879计划
    • 中国心理学家大会

课程存档 课程内容版权均归成功之道(北京)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所有京ICP备15037598号-4 Powered by 成功之道(北京)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