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心理网
    • 首页
    • 课程
    • 专题
      • 「朱言·建瓴」朱建军视频专栏
      • 心理危机干预与创伤辅导
      • 性少数群体专题
    • APP
  • 首页
  • 咨询师专业成长
  • 专业技能提升
  • 【家庭治疗专业】线上课程
  • 家庭治疗心理师专业
  • 【家庭治疗专业】线上课程

    • 价格
    • 免费
    • 65人

      已加入学习

    • 学习计划
    • 家庭治疗心理师专业

    学习有效期 永久有效

      该课程为限制课程,请联系客服
      • 扫二维码继续学习二维码时效为半小时
  • 介绍
  • 目录
  • 笔记 (0)
  • 评价 (0)
    • 该课程为限制课程,请联系客服
      • 介绍
      • 目录
      • 笔记 (47)
      • 评价 (0)
    • 家庭治疗导读课
    • 第一节 早期的家庭婚姻辅导
    • 第二节心理治疗理论的起源
    • 第三节 家庭系统理论如何从精神分...
    • 第四节 一般系统理论与自然系统理...
    • 第一节 初次共同晤谈的评估及伦理...
    • 第二节 家庭暴力中的评估及伦理问...
    • 第三节 共同晤谈的常见错误及思考
    • 第一节 Bowen理论的论述
    • 第二节 核心家庭情绪系统和三角关...
    • 第三节 情绪切割、家庭投射历程和...
    • 第四节 手足位置、社会情绪历程和...
    • 第五节 bowen理论在实务中的...
    • 第一节 一般系统理论
    • 第二节 短期策略取向
    • 第一节 结构家庭治疗的理论架构
    • 第二节 米纽秦家庭治疗的百宝箱
    • 第一节 Satir 模式家庭治...
    • 第二节 家庭的三角关系
    • 第三节 Satir 模式家庭治疗...
    • 第一节 SFT的治疗历程与各类问...
    • 第二节 焦点解决的问话
    • 第八章 第一节 叙事治疗的理论
    • 第二节 叙事治疗的问话与技术
    • 第一节 伤害性的婚姻冲突(上)
    • 第九章 第二节 伤害性的婚姻冲突...
    • 第一节 EFT一个整合不同理论的...
    • 第二节 EFT的三阶段九步骤
    • 第一节 认知行为夫妻治疗
    • 第二节 婚姻治疗的行为疗法
    • 第三节 认知行为取向的应用
    • 家庭治疗中的精神分析取向
    • 特殊议题的处理思路
    • 第一节 家暴议题(上)
    • 第二节 家暴议题(下)
    • 第三节 家暴议题背后的脉络
    • 第一节 外遇处理的第一个阶段
    • 第二节 外遇处理的第二个阶段
    • 第一节 分居 离婚与重组
    • 第二节 离婚后的常见景象
    • 第三节 性的问题
    • 第一节 亲子关系和婆媳关系议题
    • 第二节 家庭治疗在药酒瘾上的应用
    • 家庭治疗与脑神经科学
    • 第十三章家庭治疗在特殊议题的运用
    • 第一章家庭治疗的源起与发展.pd...
    • 第二章家庭治疗的专业伦理.pdf
    • 第三章Bowen(包文)家庭系統...
    • 第四章一般系统理论和短期策略取向...
    • 第五章结构家庭治疗.pdf
    • 第六章萨提亚模式.pdf
    • 第七章焦点解决.pdf
    • 第八章叙事.pdf
    • 第九章伤害性婚姻冲突.pdf
    • 第十章EFT.pdf
    • 第十一章认知行为.pdf
    • 第十二章精神分析.pdf
    • 第十四章家暴议题.pdf
    • 第十五章外遇问题.pdf
    • 第十六章(1)分居、離婚、再婚家...
    • 第十六章(2)性問題.pdf
    • 第十七章第一节 亲子、婆(子)媳...
    • 第十八章脑神经科学与家庭治疗.p...
    • 第十七章第二节药酒瘾问题.pdf
    • 排序: 最新笔记
      • 最新笔记
      • 点赞最多

    为什么精神科医生重视家庭系统的理论呢?我想要从心理治疗理论的起源开始讲讲。

    心理治疗理论的起源(Freud的影响)

    Bowen(1978)

    Freud从心智功能这新的角色来介绍疾病功能,而不是脑部病理。他的理论大量取自患者早年生活经验的详细记忆,以及患者于分析师强烈情绪关系脉络中所传达的细节。在分析的过程中,发现患者状况改善,并且患者于分析师关系透过明确、可预设的阶段,可获得更好的生活调适。。。他的模式精准地描述了临床上的观察,并且呈现人类的天性的缩影。

    两项重点的贡献,其一是有关情绪性疾病本质和起源的新理论;另一个是说明有关移情关系和谈话关系的治疗价值。

    佛洛依德让我们很认真思考这些情绪性的疾病和议题,和我们一般人认为的精神症状的问题,它不见得是脑部病变,它更是一个新的可能性是一个情绪性的问题。这些情绪性的问题可能是与他人没有好好发生联系,如果一个人与他人没有好好连接的时候,如果他可以把这些 情绪转到精神分析师上,这就有助于他的疗效,这就是佛洛依德研究的过往在他治疗里头贡献的部分。佛洛依德的这些理论也面临挑战的。

    个别案例发展处特定假设的趋势。

    知觉失调的人不管再怎么理解他都很难发生改变。

    佛洛依德解释了很多人类的现象,但这这些现象很难被基础科学所验证。也就是说我们怎么去验证这些东西。

    BOwen以及研究人员的工作脉络

    先做精神分析的工作或者药物治疗的工作;与家庭做工作。

    他们想要解答那些特定案例是不是有其它之外的事情发生;

    他们要做的是彻底理解这些事情,归纳出人类共同的现象和共同的规则,而不是只有特定案例而别的案例没有的事情。

    在这样的假设底下,有了刚刚 所说的家庭研究的开始。他们想要先观察,观察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

     

    [展开全文]
    衮黎卿525 · 2020-06-13 · 第二节心理治疗理论的起源 0

     

    一、个人心理治疗与团体心理治疗相结合,由个人到系统。

    二、随身携带的地图(理论架构)

    1、家庭内部系统:如架构、信念、角色、沟通、关系、家规和仪式。尤其是家庭遭遇压力或危机时谁是重要关键人物。家庭关系中的代罪羔羊、结构次系统(亲子、手足、夫妻)。

    2、家庭动力的关系图(Family Maping)

          整合了很多系统理论的东西,在实务的操作上怎样去操作它,创造了“沟通姿态”概念,利用家庭系统的东西,在外内拉到一个个人的层面。

    著名的概念假说“个人内在冰山”---利用概念和技术,去帮助一个人厘清他内在的状态。整合了系统和个人的东西。

    Satir是一个实务取向的人,很少发展自己的理论。

    三、了解家庭互动的工具

    1、权力位阶;

    2、界限;

    3、联盟;

    4、三角化;

    5、沟通的姿态;

    6、互动要素;

    7、家庭图

    怎么看到权力的位阶,谁跟谁很僵化,谁跟谁纠缠在一起,谁跟谁谁同盟,谁又跟谁三角化。三角化是怎样的三角化。他们彼此的沟通姿态是怎样的?在沟通中运用了怎样的信息,又用了是怎样的家庭背景去制造。用这些工具去做家庭治疗,比如现场演,雕塑,每个人的位置,动来动去的变化。利用像舞台一样的场景,让每个人看到家庭的一些状态和自己的一些变化的部分。

    怎样把团体治疗的概念拉进到现象场力---心理剧;雕塑;

    个人内在的层面:引导大家回头去看自己的内在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去找到自己、看到自己发生的不同的样貌。

     

    四、了解家庭内在力量与资源的工具

    1、原生三角关系

    怎样去理解自己在三角关系的位置,你跟你爸妈,还有你们是什么样的三角关系。这是人通常从家庭出来以后带出的一个跟人互动的习惯。

    举例:一个成人常常是被爸妈呵护的,习惯长期与这样爸妈互动,在家庭之外的场合中,他也习惯让年纪比他大的人来照顾他。这就是他在和父母亲互动里形成的样貌。这样的人会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在中吸引或者让别人变成他父母的角色来照顾他,来跟他互动。

    2、个人内在冰山

    怎样引导一个人往自己内在去探索自己内在的状态;从他表面的状况延伸到内在的状态。怎样用问话一步一步去到自己内在的状态。

    3、求生存下的沟通姿态。

    让你自己看到你个人的沟通姿态。讨好型、打岔型、超理智型、指责型;你特别是在紧绷的时候、压力越大的时候你越会变成那个样子。我们可以特别留意一下我们在紧绷的时候、压力大的时候自己的沟通姿态。

    4、家庭规条

    在习惯性的互动地下,你看到的家庭规则、家庭信念是什么。

    5、影响轮

    6、自我环

    7、面貌舞会

    《心的面貌》---萨提亚用一个个小故事让我们体会到我们人常常会在不同的场合带着不同的面具去和别人互动。Bowen理论叫功能性的自我。当面具越戴越厚,最后往往会忘了自己最真实的状况。怎样去运用这样的概念,甚至你可以发起团体的互动,让每个人看得到他常常会戴着哪几种面具去和别人互动,拿下面具之后,他真实的自己又会长成什么样。你也可以问问自己常常戴着什么样的面具,是讨好别人的,还是逃避的,还是指责别人的。还是你非常理智的。那个面具底下的又是谁。

    影响轮、自我换、面貌舞会,就是慢慢去认清你自己的内在是谁,慢慢去探究你自己,找出你自己的样貌。

    怎样运用Satir的治疗模式。

    五、运用治疗师自我的资源

    1、倾听自己的内在声音的来源

    原生家庭对自我的影响

    个人内在冰山

    未满足的期待与渴望

    治疗师要更认真地去看待自己,而不是只是把这些技术用在这些个案身上,这些家庭身上。你先要把自己看清楚,理解清楚,你在家里的互动姿态长得怎么样。你们家的三角关系长得怎么样,你自己的沟通姿态长得怎么样。

    2、了解自我的资源

    自己的价值信念(家庭规条)

    压力下的沟通姿态

    当你看清你的家庭样貌的时候,接下来的议题是你要回归到自己的内在,了解你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怎么样看得到在这些面具底下的你是怎样的一个人。你怎么样善用你面具上的一些功能,清楚你内在的声音是什么,在理解你内在的想法,清楚你自己的信念之余,接下来怎样把你的这些信念、功能用在你的治疗身上。让自己变得和自己内在更一致的人。

    这也是Satir提到的治疗师其实也是一个真诚的人,他怎么能在互动里让别人看到真诚的运用。萨提亚在治疗过程中是非常真诚的,她非常想要了解你,对你非常的好奇,又相信你是一个自己有力量的人。

    当治疗师越来越清楚自己的状态时,你就能理解当时这些发生的状况。你通常就能散发出这样的味道。治疗师愿不愿回到自己的内心里,甚至是自己的家里头去好好厘清你自己是谁,你自己相信什么。当你越清楚的时候,你就能在自己的个案面前,他们的家庭面前,好好地展现自己的出来,甚至你都不用言语,你的姿态都会让他们就感觉到你是一个什么样的状况。

    这就是传统家庭治疗里一直在说的一件事情---好好把自己搞清楚。

    六、家长的评估需求

    当一个孩子进来,说自己的问题时,我们也要了解在这件事情里,家长们有些什么样的需求。

    1、个人

    信心与价值观的冲击

    身为父母的遗憾与失落

    个人因应压力模式和资源运用的能力

    情绪压力自我调适阶段:愤怒、抗拒、讨价还价、混乱、调适、接纳

    萨提亚模式是在系统和个人当中不断转换频道,在个人中看到系统,系统中看到自己的内在。

    2、系统

    家庭功能系统

    夫妻关系次系统

    家庭内外资源

    孩子进来---运用他们的互动、彼此的非语言系统、演戏的方法---把他们雕塑出来

    例子:邀请孩子摆放家庭的互动模式,在家里常常看到的互动姿态。

    当我们从冰山外的互动姿态拉着他往内走的时候,人自然就会有所连接。这就是怎样从系统到个人的部分。你也可以透过这个过程中引导家长去看到他们自己的互动姿态,去看到这个姿态的背后他们的需求是什么,他们的感觉是什么,他们发生了什么。

     

     

    [展开全文]
    衮黎卿525 · 2020-09-23 · 第一节 Satir 模式家庭治疗的理论架构 0

    任务7 第二节 家庭暴力中的评估及伦理问题

    婚姻/家庭治疗的共同晤谈评估

    一、暴力风险底下的两个要谈论的议题:

    1、受害者的安全性---在谈话过程中安全的疑虑---是不是在这里谈论了话题,回家后又被暴力。在晤谈中要和施暴者签协议---晤谈的过程中不能有暴力出现,使受害者是安全的。我们会引导双方多谈一点状况,谈论的过程中会把自己的想法暴露得越来越多,加害者听到了这些话,自己解读---原来你就想要离开我,原来你是这样看我的。那些情绪就会越来越高涨,回去之后会更加想找TA算账。这样的谈话时不安全的。

    男性打女性与女性打男性:研究里发现比例差不太多,可能是严重程度有差别。

    共同晤谈还可能创造一个被批判的状况:让相对人来谈话时,TA会对自己的暴力行为有很多的解释。家庭的问题需要两个人一起努力,共同晤谈会不会造成假想说暴力是两个人一起造成的,施暴者就会有理由来施暴。在美国很多州是禁止暴力底下共同晤谈。它的用意不仅仅是保护受害者之外,也是担心施暴者认为施暴是有理由的。

    如果要做这样的婚姻治疗或者家庭治疗,那就一定要让施暴者知道打人是TA一定要负责人。打人跟所有改变关系没有太多的相关性,打人是他自己的责任。打人要自己控制之外,我们的共同晤谈是要怎样去促进关系的变化。

    华人关于家暴的心理治疗:华人希望打人的人去上情绪管理的课程,因为他脾气不好。

    [展开全文]
    衮黎卿525 · 2020-10-13 · 第二节 家庭暴力中的评估及伦理问题 0

    任务6  第一节 初次共同晤谈的评估及伦理问题

    一、评估共同晤谈的可行性和风险(自由与安全)

    1、是否符合共同晤谈:家暴,婚姻暴力,性虐待、能够自由讲话----要考量的;

    2、评估暴力风险:家庭治疗过程中更容易激发大家的情绪,这些情绪又跟团体激发的情绪不一样。

    3、评估自杀风险:在晤谈中暴露了自杀的语言,对这样的语言怎样去看待,怎样去评估。现场有一个人有自杀的高风险,要教导其他家人做自杀风险防御的工作---在专业上再学习的部分。

    4、如何处理各自的秘密:

    1)不保密原则---优点:治疗师不去承担各自的秘密;缺点:有些议题会暴露在风险中。

    2)完全保密原则---优点:每个人可以把自己的东西更安心告诉你;缺点:在共同晤谈时怎样拿捏分寸去保守家庭成员私下的秘密。谈话前告知:“我会跟你们个别的谈话,个别谈话是为了更好的评估,谈话内容只有我知道,你们彼此不知道。”再个别谈话,谈话中有秘密(比如外遇后想离婚),对方又很想知道---咨询师怎样拿捏。一个好处是可以发现隐的议题,各自更加理解,发现他们家庭怎样运作的东西,隐藏在下面的秘密的部分。麻烦是一些议题不会公开说,要在私下说。

    3)折中的做法:我会私下跟你们谈话,原则上是保密的,但是在会谈过程中需要公开谈论的议题的时候我会公开讨论这个议题。

    选哪种是自己的理论取向和哲学观点。

    二、以谁的利益为利益

    每个人的想法不一样,谁才是你最想照顾的那个人。我们可以利用自己的心理学知识去谈怎样的发展对家庭最好。其次,在利益的这个问题上未成年人的利益(特别是在被父母虐待时)通常是优先考量的部分,因为他不见得会为自己发声。

    三、离婚或者继续待在一起(治疗的价值观)---这个话题也跟利益有关。对于离婚是什么样的看法,对于婚姻

    初次共同晤谈流程

    1、建立关系:

    2、收集信息

    3、评估问题

    4、设立目标

    5、执行策略

     

    [展开全文]
    衮黎卿525 · 2020-02-03 · 第一节 初次共同晤谈的评估及伦理问题 0

    第五节  Bowen理论在实务中的应用

    Bowen带的是系统的观点。

    一个人的家庭治疗

             教练                         个案

          情绪中立                  成熟能力

          情绪客观

          情绪反应:              情绪反应:

          照顾/配合/                无助/主导/

          冲突/疏远。。。       抵抗/冷漠。。。  

    以上就像一个系统一样。

    注意互惠关系:你做多了,他就做少了。

    治疗师的任务是:教练的角色---指导球员打球,自己 不上场。球员在球场上遇到问题,下来和教练讨论,督导,他要再回去自己的场地做家庭治疗。他才是这个治疗的主导。

    治疗过程中要留意的两个层面:

    互动过程中,个案的情绪反应---无助/主导/抵抗/冷漠/难过---治疗师容易形成配合他的互动---比如他无助,我们就照顾他,他主导我们就配合,他抵抗我们就跟他冲突,他冷漠我们就疏远他---这样的互惠关系只能让我们两人持续保持在情绪状态里,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作为治疗师,你能不能保持情绪中立,继续跟他互动,不受他这些情绪性的影响,跟他靠近,但是不被他黏住。你越能这样,就越能去刺激他,让他自己回头来照顾他自己,发展出自己照顾自己的能力。如果这个教练不过度照顾球员,球员就会自己来照顾自己,发展他承受的力量。

    治疗师的态度:情绪中立(情绪贴近之后又出的来,能靠近又能像风一样离开,像水一样流走就叫情绪中立,不掉进来案主的情绪的坑里,不被他们带来的情绪勾住);

    1、避免选边站---带着这群人去看懂他们的关系时什么。

    2、避免线性的因果思考与责难

    3、并非“和谁有同样的感受”或者“对谁感到不满”;

    4、不执着(interested detachment)---能贴近又不被黏住。

    自我分化的实务工作

    1、观察(Observe):

        观察自己与系统间的情绪反应(情绪流动,关系模式,帮助焦虑的机制,功能性位置),同时探究现在/过去是什么勾起自己的这个情绪反应。在这个场域里越能有这么多的观察,就越能看得懂自己的位置,看得清自己跟别人互动里头是怎样跟别人运作的一个情绪单位。甚至你还可以引导个案去看他现在这样的一个位置、这样的一个姿态是不是跟他的原生家庭有关,还是在原生家庭学习这样一个多世代传递的过程,这就叫观察。

    观察就是观察自己的核心家庭,观察自己和同事的相处,观察自己和父母的相处。

    2、思考(think)、计划(plan)与演练(rehearsal)

    思考系统的效能,问自己想要改变什么;

    产生新的计划,进行演练(管理自己的情绪并且采取行动)

    和个案讨论这些效能,当他对这样的模式越来越理解,咨询师也教他看得懂这些模式之后,问问他想要什么,他可不可以发展什么新的计划,要怎么改变自己。

    一定要有新计划,先去预演看看怎么改变。

    改变对系统来说通常包含三个层面(改变三阶段):

    改变者要预期别人会有什么反应,当别人有了反应之后,要因应别人的反应做反应。改变者一定要有办法来因应别人不习惯他改变的状况。(改变者做出改变,周围的人会不习惯,会焦虑加重,会要求改变者变回来)

    你有新行为---预期对方会做什么反应---因应他的反应做反应。

    3、行动(ACT)

    只有了解是不会造就任何模式的改变!

    预期“变回来”的反应。

    一定要在自己的家庭中去实践这些事情。

    回家实验可能会失败,回家的行动可能会失败,但他让你越来越有能耐去承受,去调整。

    家庭系统特别强调行动力,又把这个行动力叫关系实验,实验可能会失败,失败之后也可以去修正。当你越来越能都尝试去实验的时候,代表你越能够对自己有掌控感。

    这就是自我分化实务的三个基础:

    带着个案(全家人)做观察、思考,---刺激他有一个想变的可能---发展一个新的计划---预演,留意改变的三个阶段的部分---最后真实的行动---再重复。

    指导个案在原生家庭工作的重点

    1、成为更客观的观察者。

    2、与每个家人,发展一对一的关系(人跟人的互动,彼此去谈最近的状态,你的经验,你的梦想,你的想法,TA可以有这样的分享。其实这样做很难,我们通常容易掉进角色的互动。发展一对一的关系,并不是角色跟角色的互动,一旦我们能做这样的事情的话,我们的情绪状态就会越来越稳定,焦虑指数就会越来越低,分化的可能性会越来越高)。

    3、面对家人的反应时,增加自己控制情绪反应的能力。

    4、在家庭的情绪议题上,能够保持中立或者去三角化。

    收集家庭图:收集不同世代的状况,收集的过程先从主要的事实资讯收集起,从他们主诉的问题,放大到人跟人之间的互动跟脉络,从小家庭到更多的亲戚姐妹去收集。

    经验:与个案一起去画家庭图,一起去探究。

    家庭系统说如果个案愿意和你一起去做研究,改变的契机就更容易发生。

    结构:观察---思考---行动

    治疗师在夫妻/家庭共同晤谈的四个功能:

    怎样做取决于这个家庭进来的状态,两个动作:想办法去厘清他们俩在你面前是怎样的互动;去留意他们的情绪是怎样流动的,是一追一逃,还是相互疏离;还是逃完之后再冲突的状况,去反应这些状态。(比如看到一些非语言信息并且去反馈,比如老婆说到什么时,老公翻白眼,你就去澄清这些信息:哎,我看到老婆说这个的时候你眼睛往上飘了一下,发生了什么事你能告诉我吗)当你愈能去指出这些情绪历程的时候,你就带着两个可以自己去看到他们这些自动化的情绪反应的部分,当他们越能够去注意这些情绪反应的部分,他们的情绪就越能降下来。当他们降下来的时候,你就比较容易去厘清他们要什么或者他们的立场时什么,就是第三点“发展我立场”。

    1、界定与澄清夫妻/家人之间的情绪历程。

    (家庭情绪较大,焦虑高时,冲突时)

    2、去三角,维持自己在家庭情绪历程之外。

    3、在晤谈中如何进行自我界定,发展“我立场”。

    4、教授个案关于家庭系统如何运作。

    家庭的焦虑变低,较平静的时候,教一些家庭系统理论,或者文章。他们可以回到他们的家,可以变成自己的治疗师。焦虑情绪高时,双方都看不进治疗师给的资料,或者是看到资料时过度解读,说别人的不对。

    面对父母与 孩子三角关系的二个步骤:

    怎样看他们的情绪历程,告诉他们全家人的互动,孩子如何被绑在那个三角里。同时让你渐渐取代孩子变成他们绑住焦虑的来源。当治疗师成为绑住焦虑的来源时,孩子就不会大量吸收来自父母的情绪,只是孩子的症状就会有机会变少。

    处理议题:怎样让孩子从症状或者是代罪羔羊的角色里脱身出来。

    治疗师取代有症状的小孩,成为父母新的三角关系。

    治疗师进而保持中立,持续与双方接触,用以减低夫妻之间的情绪融合,降低夫妻之间的焦虑。

    Bowen去三角关系/情绪中立

    一个治愈性的系统,在于能够正确的观察,看到自我在过程中的互动与影响,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程序化的情绪反应。观察与控制,都具有相同的难度,一个人除非能够充分掌握自己的情绪反应,否则无法进行观察;在观察中,我们可以有较多的控制;反之,逐次放慢脚步也有助于更好的观察。拿捏情绪,可进可退。唯有让自己往旁观的位置退一点点,才可能开始观察,看到彼此的互动。当个人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反应、不选边、和三角的两边都能持续保持接触,如此,和两边紧张的关系才有可能缓和,情绪就会有所下降,有机会化解他们之间张力的部分。而且这两边也将会提升到较高的自我分化的层次---这个就叫“去三角化”。

    除非被三角化的个人能和另外两人保持情绪上的接触,否则,这两人将另觅其他人继续三角化关系。

    去三角:在临床上与本身家庭工作的策略

    1、反向/矛盾策略的使用

    2、幽默或严肃的态度的使用---如果一个家庭过于严谨,治疗师可以用一点幽默的态度来让它松掉。如果家庭过于散漫,治疗师可以采用严肃的态度让它收紧一点,这就是一个平衡。

    3、采取研究的姿态。研究那个家庭。

    当我们进入到一个家庭里,我们带着要改变的姿态的话,那个家庭通常不接受;当我们带着研究、好奇的姿态进入这个家庭,在不知不觉中你就可能改变了他们家。

    4、教导情绪系统如何运用:运用心理构建三角关系(比喻、讲故事等。。。)

    去三角:再临床上与本身家庭工作的策略

    家庭系统理论特别强调这样一个事情:治疗师的自体分化程度越来越高的话,他就越能够知道怎样去掌握他的态度,运用他的技术,甚至发展出他自己的技术。反过来,如果治疗师的自我分化低,而且他也不愿意在自我分化上做努力的话,他通常只是不断涉入到这些家庭的问题里,去模仿别人的技术,让自己没办法脱身。

    Bowen理论重视的一件事情:

    治疗师自己的家庭

    治疗师自己的训练

    强调在治疗师自己身上下功夫。

    Bowen(1978,P541)能够在自己家庭情绪中往外站一点,这样的进展就会帮助受训学员对人类系统有更不一样的观点。

    学功夫的内功部分:要想把自己训练得越来越好,不是单纯地学习技术学而已,而是要把自己状态越提升得越好---学内功,做一件事情---回你自己的原生家庭工作,你在你的原生家庭可以让你自己的情绪越来越平静,看得到每个人怎么跟你互动,看得到他们在一起的时候怎么互动,你又可以不用掉入绑住焦虑的机制,你的自我分化通常会越来越高。当你的自我分化在那个特别让你有张力的情绪里,你都可以不变高的的话,你就可以在做案子的时候,更有能耐让你保持情绪中立,更有方法、有技术、有弹性地工作。

    治疗师很重要是要训练自己回家工作。

    如果我们对我们所在乎的人都帮不上忙的话,你又怎么可以声称你在帮助别人。反过来我们也可以这样做一件事情:治疗师也可以在自己的家里头去做训练,让自己越来越看到情绪历程的变化,在降低焦虑的过程中,同时想办法提升自己的自我分化,同时在我们提升我们的自我分化的过程中,持续地和家人互动,他们的自我分化也就会提高。当你的自我分化提高的时候,你在你的治疗中也会提升你的能力。

     

     

     

     

     

     

    [展开全文]
    衮黎卿525 · 2020-10-13 · 第五节 bowen理论在实务中的应用 0

    六、手足位置

    家庭投射与多世代传递影响,以及其他手足位置的功能,形成不同手足位置具有不同功能与优缺点。一般人在不自觉的状况下,也依此手足位置的功能与他人互动。

    父母怎样看待不同位置的孩子以及多世代对位置的影响(老大要怎样、老二要怎样、老幺要怎样),形成手足位置的沟通。

    手足位置也是一个情绪单位。老大不做事时,老二的功能就会高一点。老大老二都把事情做完了,下面的就会功能低一些。手足位置受到家庭投射、多世代传递和彼此之间互动的影响,形成手足位置。

    手足位置的两个向度:

    1、顺序

    2、性别

    夫妻最开始的互动:

    顺序性别上都搭配---丈夫是老大,下面是一个妹妹,妻子是老幺,上面是一个哥哥。

    顺序上搭配,性别上不搭配---丈夫是老大,下面是一个弟弟,妻子是老幺,上面是一个姐姐。在最开始的一些互动里,就有一些性别的议题在。

    顺序和性别都不搭配---丈夫是老大,下面是弟弟,妻子是老大,下面是妹妹。他们都喜欢当老大,他们又没有习惯跟另外一个异性相处。当他们进入婚姻的时候,就会形成性别上的不相配。当他们进入婚姻咨商时,他们常常会为谁是家里的老大,谁拥有家里的支配权发生冲突。

    这就是手足位置。

    家庭投射历程、多世代传递、手足位置这三个形成了我们功能性的位置。这三个东西塑造了我们跟别人互动的一个习惯。有些人说的个性。家庭系统说的我们自动化反应的位置,叫功能性样貌,代表说跟人互动时发生出的样子。

    如果你留意的话,在办公室里你跟别人的互动就是这样样子,而且你也习惯这样的定位。

    功能性位置

    家庭投射历程是指当父母之间的焦虑未被解决,这些焦虑和不成熟将会被投射到孩子身上,通常在每个孩子身上投射的程度会不一样,所以同一个家庭的孩子自我分化的程度仍然会不同。

    每一个功能性位置都有它的优点们也有它的缺点,如果你能看到这一点,去节取它的优点,想办法去修正它的缺点的时候,你就可以让你的更能更大地发挥。

    七、社会情绪历程

    Bowen(1978)“社会上的危机将会一再发生,持续加温的危机状况会持续好几十年。人类藉由成为自己认定的生物而创造环境中的危机,环境是人类的一部,改变需要人类基本本质的变化,而人类去追寻这些记录的能力则有待加强。我相信人类正以不对等的比例步入危机之中,这些危机将不同于过去所面对的危机,这些危机将在未来的几十年更加频繁地出现,能够从这些危机中存活下来的人将会更和谐地与自然相处”。

    在世界各地都可能会看到不同的组织都会存在冲突、三角、高低功能的互惠,这些社会现象都叫做社会情绪历程。这样的过程中,越在下面的时候,我们提到的绑住焦虑的机制就会在社会的组织里头更大地发生,社会本身就会发生它的症状---比如说自杀率会提高、离婚率会提高。越走到高一点的位置,瓶颈的时候,这些现象就会减少。就好像一个家庭一样。

    以上七大概念就是焦虑底下七大概念的部分

    八、自我分化量尺

          自我分化量尺是这个理论里面最重要的改变机制。

    量尺---每个人的分化程度是不一样的,就像光谱一样在不同的位置上。

    自我分化的程度需要自己长时间的观察,短时间的观察我们容易看到的是功能性的自我,可能让你看到的表现得像实际的自我,不见得是一样的部分。要测一个人自我分化程度,要在TA有压力比较危机的时候,有遇到压力的状态底下,可能可以更准确的知道他的分化程度。甚至还有一些生理上的反应,来表现他的慢性焦虑是高还是低的部分。

    自我分化概念

    借用一个生物的概念,细胞分化---A细胞分化出B和C细胞,他们各自独立,但是又相互合作,形成一个组织。彼此合作,但是又不相互吃掉对方,形成一个很好地组织体。

    自我分化---一个人从母体出来后分化,但是又与父母保持一个高度合作的过程。如果他可以办到这样的一个过程,他跟他的父母就会形成一个很棒的组织,有机体的部分。(自我分化的开头)

    自我分化:

    对自己:

    有能力决定什么时候让情绪或者理智主宰(情绪成熟)

    调节自己在改变中所出现的焦虑(越能调节自己焦虑的人,越不会发生以上七个方面的事情,这跟情绪成熟是有关联性的)

    了解自己的想法、情绪与立场

    自我分化过程就是寻找自己、界定自己的过程。

    自我分化治疗有一个词叫“重新界定自己”,“界定自我---BE myself”

    老祖宗常常说:越是能守本分的人,通常就越开心。无奈本分的人太少。我们其实没有办法清楚哪些是我们该做的,哪些是我们不该做的。我们常常会过度做,或者做得太少,越能清楚自己的立场的人,照着自己立场做的人,常常就是一个本分人,快活人。

    界定自我:不仅仅是要把自己说清楚,更重要把自己做清楚。说跟做不一样。很重的所谓“界定自我”,它叫“我立场”,自己在生活的层面,把自己该做的东西做好、弄好,就叫“我立场”。而不是只是嘴巴上说“我要这样”,那叫“我语言”。

    自我分化跟情绪成熟面不同的地方:

    自我分化不仅是要把自己的情绪调节好,成熟度变高,同时也要知道自己跟别人的关系,也就是说要看得懂上面的说的七种关系。

    对系统/他人

    1)减少帮助焦虑的机制;

    2)尊重彼此差异,不企图改变对方,持续与对方互动;前面两个可以做到,但是持续与对方互动是不容易的,我尊重你,不改变你,但是我不跟你来往,情绪切割。如果持续和对方互动,那你就有新的位置,对方你在持续的互动中渐渐受你影响,也会发生改变。只是有时候也会有些问题,因为你要很想改变对方,你就会过度用力。

    3)知道自己在关系中所扮演的角色与责任---你是在三角关系的什么位置;或者在高低功能里你是过度的高功能还是底功能;

    看清自己---负担责任---厘清角色---重新界定---形成自我分化的过程。

    自我分化不仅仅是一个名词的状态,也是一个行动的状态。我常常说自我分化就是看懂关系,重新界定自己。

    看懂关系,重新界定自己,自我分化---Bowen理论的八个概念

    焦虑程度:

    1、核心家庭情绪历程

    2、三角关系

    3、情绪切割

    4、家庭投射历程

    5、多世代传递历程

    6、手足位置

    7、社会情绪历程

    自我整合程度

    8、自我分化量尺

    越懂理论的人,就越知道怎样去操作。

    这个理论就是“看懂关系,重新界定自己,自我分化。”,想办法降低自己的焦虑,当你的焦虑降低的时候,试图进行自我分化的过程。

     

     

     

     

     

     

     

     

    [展开全文]
    衮黎卿525 · 2020-09-16 · 第四节 手足位置、社会情绪历程和自我分化量尺 0

    Bowen 家庭系统了理论的八大概念

    三、情绪切割

    “虽然起初在摆脱家庭麻烦时,情绪切割让人感觉真好,然而随着时间过去,情绪切割就像是所有其他关系的模式会制造焦虑。正如我们所见到的,焦虑将导致其他的症状。在长期的焦虑中,则以忧郁或其他症状的形式发展。这些症状不会被视为与家庭的情绪切割相关。首先,人们会觉得情绪切割的感觉真好。其次,症状的发生往往在时间上,离当初切割的时间很遥远,所以,逻辑上也不会想到情绪切割与症状有关联。”(引自江文贤等人译,2013)

    在家庭工作或者是一个人的工作中,如果你发现TA有很严重的情绪切割,很重要的一个策略之一就是协助TA跟别人连接。

    情绪切割时人们试图解决关系紧张的方式之一,处在未解决的依附关系(融合或未分化)以及依附关系所产生的焦虑,就会导致情绪切割。在我们处理时也会带着未尽的情绪依附状态到了别的地方,别的地方有出现同样的互动,情绪又到了这样的程度之后,就会选择离开现场。在这样的离开过程不断重复。

    几个概念:

    1、一个情绪切割二离开自己家的人,不代表他的独立能力比没有离开家的人强。只是他在这个过程中选择性离开家庭或者是某个人。

    2、情绪切割跟上一个单元说的疏离有点像。

    距离上的切割---流浪的状态,关系走不下去就选择离开。

    情感上的情绪切割---继续住在一起,但是情感上没有往来。

    这样的情绪切割下,就会有一些症状出来。当你在处理孩子症状的时候,要留意到这样的情绪切割的问题,在评估也好,在处理治疗目标也好。

    四、家庭的投射历程

    举例:一个家庭中有三个孩子

    夫妻关系不好---妈妈靠近老幺---老幺与妈妈越来越像---对爸爸疏离---形成一个维持平衡的三角关系---(如果家庭的情绪张力是在太大,爸爸受不了)爸爸去绑老大---把所有的情绪都放在老大那里---老大与爸爸越来越近---与妈妈疏离---形成三角关系---家庭就有两组的连锁三角关系出现---老大与老幺关系紧绷---老二飘在三角关系情绪外安然度日---这一系列的运作过程就是家庭的投射历程。

    1)一个孩子聚焦在小孩,害怕小孩哪里出问题;

    2)这个父母对小孩的行为进行解读;他的害怕被确认;

    3)这个父母亲对待小孩,就像这个小孩真的哪里出了问题;

    4)这个小孩的行动也像是有问题了;

    5)这个父母的恐惧升高,而为了这个小孩,他会寻求更多的“协助”。

    例子:妈妈担心孩子眼睛出问题---孩子眨眼睛,或者没有聚焦在前面看---妈妈特别留意他的眼睛,甚至弄了很多眼药水给他擦---孩子在这个过程中习惯用这样的过程和妈妈互动,经常说眼睛干,哪里不舒服来---强化这个历程---形成家庭投射历程。

    Bowen家庭系统理论是一个自然的现象。

    当小孩的问题加剧,家庭投射加剧

    1) 家庭反应或张力更高

    2) 家庭正面临压力之下

    3) 投射在小孩身上让父母间的张力得到纾解

    4) 因为他们对小孩行为的意见相左,父母之间的张力将会爆发。

    影响小孩成为家庭投射的因素

    1)手足位置

    2)性别

    3)这小孩出生时焦虑程度

    4)紧接在丧子之后的出生,或者上面一位是身心障碍或者生病的哥哥或姐姐

    在家庭访谈的时候,去了解一下这个孩子出生时家里是怎样的一个状况,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情绪怎么会传到这个孩子那里。

    五、多世代传递

    家庭投射历程导致手足具有不用程度的慢性焦虑程度,当他们组成家庭时将会再复制相同的慢性焦虑程度与家庭投射过程。

    我们的父母亲也是受他们父母亲的影响。

    很多时候我们情绪流动的过程,不仅仅是我们父母给我们的影响,我们的父母亲也受他们父母亲的影响,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相互影响的过程,不仅仅要把责任怪罪于父母亲。

    多世代的传递---紧张、害怕、焦虑特别会传递---我们身理上的反应可能是多世代传递的过程。(老鼠看烟花的例子)

     

     

     

     

     

     

     

     

     

    [展开全文]
    衮黎卿525 · 2020-10-13 · 第三节 情绪切割、家庭投射历程和多世代传递 0

    简介Bowen家庭系统理论的八大概念:

    一、核心家庭的情绪历程:

    绑住焦虑的机制/焦虑中的关系模式

    当我们产生焦虑的时候,我们采取的一些方法来应对---不止人类有,动物也会有。自然而然会发生的---自然系统理论,没有对错,是一个自然会发生的事情---我们做的事情就叫“绑住焦虑的机制”,我们做了这些事情就会好过一点,不做就不会好过。我们做的事情变成我们从小到大应对焦虑的跟人的互动模式(我们从我们家庭学来的)---也叫互动模式。在焦虑产生时我们与人互动的几种方法。

    四种方法(我们在应对焦虑时不断在这在四件事里变换,有的会加一点料,某个部分会多一点,某个部分会少一点):绑住焦虑的机制

    1、冲突:需求不能满足的焦虑底下形成的机制。

    彼此之间对彼此之间意见不能满足时,我们会过度变得敏感对方的状况,对对方有所批评,对对方有所要求,甚至更严重的冲突就会有所发生。冲突会暂时性绑住焦虑,会让人好过一点---我至少跟TA吵了之后我会舒服一点,爽一点。那个当下不发生冲突就会痛苦,但是做了之后的后果也会很痛苦。

    情绪融合(enotional fusion)与冲突。

    冲突这件事就是两个个体过度的靠近,期待对方能够满足自己的需求的部分,或者期待对方一定要照自己的想法去做。夫妻当中大概就常常在演这场戏---谁对谁错的戏,其实就是期待对方跟自己融合在一起。

    情绪融合:我期待对方和我融合在一起,期待对方情绪、感受、知觉都要和我一样。对方越和我融合,我就觉得越舒服。当对方跟我不一样时,我就不开心,我要求对方变回来,对方不能满足时,就产生冲突。

    冲突的症状

    高度焦虑时,变得吹毛求疵

    越发为本身所感受道德问题寻找责难对象

    将自身问题投射到他人身上

    焦点指向他人,看不清自己

    陷入争执,而非转移话题、放松自在、做点有用的事情

    口出恶言或动手伤人

    2、疏离

    厌倦冲突之后,人们通常就会自动转向另一种模式:保持距离。而今,他们也相信自彼此的问题解决了,至少这段时间,彼此没有冲突。然而,事实上他们并没有解决任何问题,他们仅仅换了一个方式而已。

    情感疏离:会见面,但是很少有情感交流。

    距离疏离:住的很远,不往来

    疏离的样貌:

    一追一逃(pursuit-distance)

    两者都逃(distancing overtly)

    各自做各自的事情,彼此没有交集,除了谈孩子,不能谈彼此

    极端的疏离,情绪切割 (cut off)

    彼此相敬如宾,或通过第三者(孩子)来传递信息。

    3、高低功能的互惠关系(生理、心理、社交)

    跷跷板的模样

    动---大家舒服,亲子关系中父母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爸妈要逐渐往后撤一点,让孩子的功能出来。

    不动---僵硬,不舒服

    高功能的人:

    无所不知;

    把生活打理得很好;

    告诉别人做什么,怎么去思考,如何去感受

    帮忙过头

    自认对他人有较多的责任

    接手对方可以胜任的事情

    以“大局为重”,要求承诺

    突发性“身心交瘁”

    底功能的人:

    做任何事都要请示对方

    征求一些不必要的建议

    对于任何协助,不管是否需要,总是来者不拒,而且倾向于被动等待

    要求对方做自己就能胜任的事情

    漫无目标

    达不到目标

    听多做少

    有物质成瘾的倾向

    败家子---常常有一个高功能的人在支撑他。

    互惠:我做多的人,我给你的时候,我也想得到什么东西;我接受给的人,我享受,我得到什么东西。背后都想要拿什么东西。

    在家庭治疗理论中讲的“把孩子的自我拿来自己用”。通过拿孩子的自我来给TA时,TA可以变成更完整自己。而孩子把自己牺牲掉,完全去听从别人的,ta得到了别人会照顾TA .

    高功能的人,不敢放,不敢放的背后通常就是要得到什么东西。治疗就是探索这背后的东西。

    高低功能的互惠不仅仅是你高我低的互补,而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都得到了什么。付出会得到---这就是帮助焦虑的一个机制。(手足的情况,老大---老幺)

    改变:留意到高功能的人能否放手,不仅仅是底功能多做一点。

    夫妻里也是有这样的高低功能的状态。低功能的人其实不想去承担更多。

    高功能要知道让低功能自行承担一点责任。(家暴、亲子关系、企业运作)

    高功能的人不敢放手就是担心低功能的人自己去处理事情会失败,所以不放手。

    高功能的人要知道哪些责任要还给他,哪些自我不是你可以拿的,这个变化才会发生。

    不管是情绪威胁,还是自杀威胁,对方常常要从你身上得到什么,或者你可以从对方身上得到什么。自杀---情绪状态就会掉入好像你需要照顾对方的生命。当你越觉得自己要照顾对方的生命时,你自然就会给他很多东西,然后互动就越来越卡在里面。

    跳过这个威胁就是你越来越平等看待这个关系,越来越多的和他平起平坐,把他的责任还给他,继续保持这份关系,用不同的姿态,不同的跷跷板,而不是掉入到那个威胁的跷跷板。你知道什么可以给他,什么不可以给他,调整高低功能的跷跷板。

    高功能的人要低功能的人来做治疗时,高功能的人要愿意放手。高功能的人要愿意进来治疗,他们要停止他们自己愿意过度去照顾低功能的人,低功能的人才会有机会成长。

    4、聚焦于小孩(三角关系)

    父母关系过于紧绷,其中一个人或者同时两个人都把所有的注意力、所有的情绪放在孩子身上,这样让彼此暂时好过一点(me)。孩子的症状与父母的聚焦于孩子有关系,这就是Bowen理论里的三角关系。

     

    总结整理:两个人的互动

    1、高低功能的互惠关系

    自我交换

    发展生理-情绪-社交征状

    2、冲突

    攻击/攻击

    追求/逃避

    3、疏离或切割

     逃避/逃避 (把孩子拉进夫妻的关系里,形成三角关系)

    这就是家庭的两人互动姿态(任何两人)

    二、三角关系

    无论是在家庭或是其他团体中,三角关系是一种三人情绪状态,也是所有情绪系统的分子或基本组成单位。三角关系是最小的稳定关系系统。

    当我与一个人情绪不愉快,我可以把情绪适当放在第三者,我就会好过一点。比如我和婆婆关系不愉快,我可以像朋友抱怨的时候,我抱怨完了,我就会舒服,我就会继续跟婆婆去相处。这就是一个三角关系。人其实很容易形成三角关系。三角关系是一种稳定的力量,同时我们三个人也不能离开彼此的状态。

    一个二人系统只要是平静的,也可以是稳定的。分化越高,两个人就越自在,就根本不需要把第三个话题拉进来。

    评估:当你们二人的对话常常要扯到第三者,那代表你们两人的不平静情绪状态,或者你们二人之间常常有一个微妙的慢性焦虑在弥漫。

    治疗的一个用意就是你能不能跟人发展一对一,彼此之间人对人的关系,彼此可以交心的互动,你们越能彼此交心,你们就越不用把取他人拉进来。反过来也可以思考,在一个谈话的场合里,总要把第三个人扯进来,代表这个关系的焦虑是高的。他们需要这个第三者来平衡这个焦虑的状态。这就是三角关系的基础。

    但是,当焦虑增加时,它立刻介入最脆弱第三者成为三角关系。当三角关系中的三个成员紧张程度过高时,就会牵扯其他人进入三角关系,形成一系列连锁的三角关系。(分析我自己的家庭)

    观察人、事、时、地、物。

    例子:一对夫妻来做婚姻治疗。几十年先生追,妻子逃的模式都如此,为何现在来做治疗。

    事实:太太与先生发生冲突---回娘家和妈妈诉说---情绪释放出口---焦虑减轻---回家继续和先生过日子---反复这样的模式---妈妈去世---太太的情绪没有出口---两年下来,情绪越来越多,越来越没办法撑住---出现Depression(抑郁)的状况。妈妈是三角维持平衡的状态、

    三角关系概念是一个家庭治疗里大量使用来操作的技巧,会不断提到它。

    在家庭治疗中不断看到三角关系的变化。

    三角关系维持的平衡状态,会形成各自的更多的三角关系的状态。

    连锁性三角关系

    当焦虑超出一个三角关系可以承载,焦虑就会扩散到其他家庭成员身上,或是工作、社交等其他人际系统上,进而形成连锁性的三角关系。

    结盟的三角关系:宫斗剧的皇后派与嫔妃派各自结盟的三角关系。团体极化现象---三角关系两极化,彼此没办法对话,两个团体最下面的两人个人在冲突,一旦解决了这个冲突,可能会有第二个冲突。就像组织里说的当最高阶的主管有紧绷的时候,会导致中阶主管形成这样的连锁三角关系,中阶的连锁三角关系又去连接下面的形成这一系列不同分派的状况。

    在这家庭也会发生---三代的家庭,两代的家庭都会存在连锁的三角关系。

    做治疗就是去三角化。

     

     

     

     

     

     

     

     

     

     

     

     

     

     

     

     

    [展开全文]
    衮黎卿525 · 2020-10-13 · 第二节 核心家庭情绪系统和三角关系 0

    一、共同晤谈常见的错误:

    1.缺乏架构

    让谁说话,让谁不说话

    个体治疗中顺着个案谈,家庭的痛苦的东西能出来

    先生得到结论

    2.没有改变的计划

    需要清楚怎样让他们家有不同变化的过程,要知道在这个点上我要做什么,在那个点上我要做什么

    3.容易放弃

    干脆不讲话了,治疗师对于操纵共同晤谈的难题,不和带团体一样,任何两个人不认识,但是家庭中

    二、补充:

    1.变成裁判或“不当”联盟

    暴力这件事情我们还是要说不对的,但是不要太快去介入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妈妈这样教到底好不好,爸爸这样说到底好不好,千万不要太快掉入这种陷阱里,掉进去时,你通常就会走不出来。你同意了太太的说法,先生就会觉得你是跟太太一起的。反之你与先生挂在一切,太太就没有办法理解你。

    2.“太早”给建议或改变计划

    很多人会太早告诉妈妈怎么做,立刻告诉妈妈怎么做会教的更好,这并不是家族治疗共同晤谈常常要做的事情,家族治疗更期待你看到他们互动过程这个历程,你能抓得到那个所谓没办法好好管孩子背后的东西,是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一旦太快给一个建议,很快就会让你掉入死胡同里。

    三、建议

    1.有架构的晤谈(案主要的是新的可能,不是重复在家的互动)

    让案主知道,来这里谈话是要形成新的互动,而不是重复家里的互动模式。

    2.收集信息形成理论性的假设

    你的改变计划来自于你训练的理论取向和你训练的背景,再依照你这个理论的架构假设,形成你的工作方向、你的计划、你的改变的目标导向。

    3.依照假设进行工作

    四、共同晤谈要思考的几个点:

    目标(goals)

    1.必须满足个案的问题

    2.必须符合你的理论

    理论可以告诉你这个时机点做什么事情,下一个时机点做什么事情。

    五、治疗计划的架构

    1.早期目标

    治疗关系的发展(managing is not controlling)——跟每个人都有接触,让每个人都有按照你的架构和你对话,通过他们对话过程当中开始来评估。

    问题评估——问题应该是在哪些层面上留意的,不同的问题用不同的理论,你就会设定出不同层面的议题中你要切入哪一块,你的目标设定在哪里,依照你的理论继续工作。如果发安生改变时,怎样增强和巩固改变,甚至去预防其他症状的发生。

    目标设定

    早期转介

    2.中期目标

    工作阶段

    3.晚期目标

    了解长期议题

    增强该变

    未来议题的预防

    转介

    六、不同阶段的技术概念

    1.早期

    了解夫妻/家庭的动力

    用系统看问题/发展假设/设定目标

    假设的呈现方式

    评估夫妻/家庭的危险议题(自杀、暴力等)

    ——从抱怨的主题看到他们彼此怎么互动,发展出你的理论假设,开始去介入,记得要在第一时间评估这对夫妻是否可以做共同晤谈,有什么风险,怎样把你特定的目标化成特定的技术来操作,使得改变可以继续走下去,这就是不同层面技术操作的部分。

    2.中期

    依照理论发展特定技术应以达成目标或改变

    3.晚期

    增强改变

    预防再犯

    结案

    七、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1.初期晤谈的重点

    (1)建构晤谈架构

     

     

     

    [展开全文]
    李梅花 · 2019-10-31 · 第三节 共同晤谈的常见错误及思考 0
    看懂关系,重新界定自我分化
    [展开全文]
    孝靜 · 2019-07-16 · 第四节 手足位置、社会情绪历程和自我分化量尺 0

    一年时间里有以下两个指标:

    11 个指标

    长时间大量饮用

    渴望常常想喝无法抵御

    影响工作

    [展开全文]
    聂建鄂 · 2019-06-28 · 第二节 家庭治疗在药酒瘾上的应用 0

    第十一章  认知行为治疗

    第二节  婚姻治疗中的行为疗法

    Jacobson 的婚姻治疗评估架构

    1.婚姻关系中的优点及技巧

    如何互动,互动的样子,正向以及负向的互动

    2.主述问题

    没有模糊的界限,要具体,可以执行的是什么?

    3.性生活与爱情

    频率与满意度

    4.对于未来的期待

    5.社会环境评估

    必然会回到个人的部分评估个人的状态

    形成评估的架构,再确定哪个点是需要处理的。

    操作层面

    1.行为

    2.认知

    3.情绪

    婚姻治疗的行为疗法

    1.教导伴侣以具体行为的描述方式表达自己的看法,避免暧昧不清的抱怨。

    具体表达,说清楚。才会知道是在哪个层面。

    人越焦虑越有情绪时,容易陷入笼统的想法中。

    2.教导伴侣新的行为交换方法,强调正向控制以取代厌恶控制

    如何增强对方的行为,正增强。

    具体赞美。分步进行。拆解动作,每个动作达到时都要予以增强。

    3.协助伴侣改善沟通

    吵架的元素:说你和说话速度

    从头到尾用“我”这个字眼来表达,放慢说话的速度。调整节奏冲突就会降下来

    4.鼓励伴侣建立明确有效的方式分享权力与决策

    5.教导伴侣学习解决未来问题的策略,以延续并扩展治疗获得的成果

     

    [展开全文]
    李梅花 · 2019-06-25 · 第二节 婚姻治疗的行为疗法 0

    在所有夫妻治疗中,评估夫妻关系,性是一个重要的项目。

    性欲望在脑神经里,情欲,罗曼蒂克的爱,依附关系

    情欲:一种相处的好感,受荷尔蒙的影响

    [展开全文]
    聂建鄂 · 2019-06-24 · 第三节 性的问题 0

    第二节  EFT的三阶段九步骤

    当我们自己情绪能够进入更深层面时,就能够把个案带入,反之,如果自己没有进入过,无法将个案带入,即使进入也可能会拉上来。

    三阶段九步骤

    阶段一:降低情绪高涨的循环

    1.辨识关系冲突的议题

    2.辨识关系冲突的负向互动模式

    套圈的负向循环

    3.找出此模式下的隐藏情绪

    4.重新框架这个互动模式

    阶段二:改变互动的位置

    1.提升对自己依附需求的认同

    2.提升伴侣接纳对方的经验

    3.促进双方彼此表达需求与期待,重建新的联结

    阶段三

    1.面对旧问题,发展新的解决方式

    2.巩固新的位置与依附行为的循环模式

    EFT进行婚姻或家庭治疗

    1.依附关系结合了个人心理治疗和家庭系统理论结合的理论,透过实证研究发展出各种各样的技术,训练治疗师们可以有更丰富的技术层面的操作,在整个技术操作过程中还是回到,怎么去贴近个人,同时去探求他们的互动历程,在这个过程中发展出三阶段九步骤的概念,在治疗程序上,在三阶段九步骤的过程当中,从所谓的抱怨的主题开始,引导出他们看的到他们是怎么互动的历程,你会用类似循环问话的问题,看的到他们的互动模式,然后再把这个互动的模式摊开给他们看,就像是套牛仔的圈子,尽可能地让他们看,一次不够看两次,两次不够看三次,甚至画出来给他们看,然后在这个过程中,再回到个人的处理,引导两个人看的到他隐藏的情绪,让行为背后的情绪、更深层的情绪被看到的时候,可以去重新框架他们两个人的互动,当这个互动被重新框架,你可能就可以软化他们的状况,一旦软化之后,近进入第二个阶段,让他们有机会新的舞步的发生,有了新的联结的可能性,他们彼此更深层的依附需求被对方知道,发展新的联结,这时治疗师邀请他们把更深层次的需求说出来,去贴近对方,把更深层的自己去告诉对方,贴近对方,引导个案在治疗师面前有深层次的互动,并于对方联结,这时就是最后一个步骤,怎么再去巩固他们,当这样的互动被巩固之后,就是所谓的EFT的三阶段九步骤。

    [展开全文]
    李梅花 · 2019-06-24 · 第二节 EFT的三阶段九步骤 0

    第十章  情绪焦点夫妻治疗

    第一节 EFT一个整合不同理论的治疗

    EFT结合了系统和个别理论,强调操作技术,发展出有效治疗的技术。

    透过治疗做实证研究。

    Greenber 和 Sue Johnson创立

    1.依附理论

    2.经验与完形取向

    3.互动/家庭系统取向

    改变的观点:EFT取向

    “情绪是人类本质的重要基础历程,你必须感觉到痛才能感觉到好,你必须拥有情绪才能转换它”。

    改变在于:

    触碰情绪——觉察情绪——象征化——理解情绪——改变情绪

    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放下它

    它就是情绪

    六大核心情绪

    六个基本情绪及其所采取的反应:

    1.生气——积极、自卫

    2.伤心——寻求支持、退缩

    3.惊讶/兴奋——集中注意力、探索

    4.不屑/羞耻——躲藏、驱逐、逃避

    5.恐惧——逃离、愣住、放弃目标

    6.喜悦——接触、连结

    EFT的两个层面:

    1.个人层面:

    接触、拓展、再处理情绪经验

    (1)同理性反应

    (2)正视(Validate)个案的事实与情绪反应

    (3)激发反应、探究历程、重演

    (4)强调与拓大觉察—重复、再聚焦与运用想象

    (5)同理性的解释

    EFT的任务

    1.重新编舞与创造新的互动模式

    (1)追寻(Track)与反应他们的互动历程、让模式与循环变得明显

    (2)运用依附观点,重新框架互动的经验

    EFT基本技巧

    1.RISSSC

    重复Repeat

    想象Images

    简单字眼Simple words

    缓慢速度Slow pace

    温柔语调Soft voice

    个案的语言Cliient's words

    2.一种在关系中感到安全的感觉

    创造一种安全环境,让两个人敢于去冒险说出他们深层的情绪

    3.发展治疗中的修正性情绪经验

    EFT治疗基本技术像轻轻的小流一样,让他们浸泡在这种清凉的水中,渐渐洗掉身上的污垢,让他们回到本真的状态,彼此享受更深层的基础。

    这种治疗技术包含着四个层面:

    The 4 P's 

    经验上:当下present

          主要感觉的聚焦与正视 premary affect

    系统上:历程precess(time)

                  关系位置/模式

    关系上:互动的模式Patten

    基本的负向互动模式

    (1)追求/逃避(Pursuit/withdraw

     

     

     

     

     

    [展开全文]
    李梅花 · 2019-06-24 · 第一节 EFT一个整合不同理论的治疗 0

    第八章  叙事治疗

     

    第二节  叙事治疗的问话与技术

    [展开全文]
    李梅花 · 2019-06-19 · 第二节 叙事治疗的问话与技术 0

    第六章  Satir模式家庭治疗

    第三节  Satir模式家庭治疗的沟通现象

    不健康家庭的沟通现象

    1.否定自己正在传递讯息

    2.不承认他人讯息

    3.矛盾性讯息:积极要人不要被动,希望有共识但不愿妥协。

    4.双重束缚讯息:在不同层次发出相同讯息,而且是负向或威胁的讯息

    个人内在的冰山:(8个层次)

    1.行为:行动,故事内容

    2.应对的方式:沟通的姿态

    3.感受:愤怒、喜悦、担忧、悲伤

    4.感受的感受:对于感受的决定

    5.观点:信念、设、主观现实

    6.期待:对自己和他人以及来自他人的期待

    7.渴望:人类共有的、被爱、被接纳、被重视、有价值。

    8.自我:我是谁、生命力、核心、本质、灵性、精神

    冲突压力下的沟通姿态

    沟通三要素:自己、他人、情境

    沟通五模式:

    1.讨好型

    焦点:放在他人和情境,忽略自己

    行为:道歉,恳求原谅,依赖,乞怜,过分的好

    语言:这都是我的错,我不值得,没有你我就一文不值,你喜欢什么,没事没事

    主要情感:悲伤、压抑、焦虑、不满、被压抑的愤怒

    自我概念:低自我价值,缺乏自信,自我期待高

    资源:关怀的、滋养的、灵敏的

    2.指责型

    焦点:房子自己和情境,忽略他人

    行为:指责,咆哮叱喝,恐吓批判,独裁,控制,吹毛求疵

    语言:这都是你的错,你到底在搞什么,我没错

    主要情感:愤怒、挫折、不信任、不满、害怕失去控制、孤单、被压抑的受伤

    自我概念:低自我价值,不成功,缺乏控制,对于他人有过高的期待

    资源:自我肯定,有领导才能

    3.超理智型

    焦点:放在情境忽略自己和他人。

    行为:僵硬刻板,冷淡严肃喜欢给建议,高人一等,无趣的。

    语言:逻辑客观,常引用规条和数据,冗长解释,避开情绪感受,常会说“人要讲道理证据”。

    主要情感:内心极为敏感脆弱,鼓励空虚,感到缺乏控制,显露少许情感。

    自我概念:低自我价值,缺乏自信,远离自我,感到缺乏控制,无法表露情感。

    资源:有知识注意细节,解决问题。

    4.打岔型

    焦点:忽略他人、自己和环境。

    行为:活动力过高或过低,不安不恰当的,,不灵敏傻傻的。

    语言:改变话题以分散注意力,言不及义,打断话题注意力不集中,避开有关情绪感受的话题。

    主要情感:内心极为敏感脆弱,孤单悲伤,焦虑不安,没人在乎自己。

    自我控制:没有归属感,低自我价值,缺乏自信,远离自我,感到缺乏控制,无法表露情感。

    资源:幽默、创造力、好玩、有弹性。

    常见的心理症状:冲动控制不住,困惑混乱,缺乏同理心,躁症。

    5.一致性沟通(健康的沟通姿态)

     

     

     

     

     

     

     

     

     

    [展开全文]
    李梅花 · 2019-06-17 · 第三节 Satir 模式家庭治疗的沟通现象 0

    第六章  Satir 模式

    第二节  家庭的三角关系

    父亲、母亲与孩子的三角关系

    (1)一种稳定又不稳定的关系

    (2)两人之间的冲突或不平衡会对第三者产生吸引力

    (3)两人之间紧密连结会使第三者受到冷落

    (4)三者之间的行为序列仿佛在跳一支有舞步的家庭舞蹈

    家庭的三角关系——局内人

    (1)伴侣型的孩子——父母亲的情绪伴侣,适时补位的情绪伴侣

    (2)父母型的孩子——父母的小帮手,早熟的小妈妈或小爸爸,父母婚姻关系的中间人

    (3)依赖型的孩子——纠缠相互依附亲自关系

    家庭的三角关系——局外人(疏离者)

    (1)代罪羔羊型的孩子——转移父母婚姻问题的代罪羔羊(孩子处在拯救者的角色)

    (2)模范代表型的孩子——转移注意力在成就完成(目标小孩,用自己的努力和优秀来维持家庭的宁静)

    (3)孤单疏离型的孩子——避免情绪冲突或亲密()

     

     

    [展开全文]
    李梅花 · 2019-06-17 · 第二节 家庭的三角关系 0

    暴力的功能:引导双方改变互动,暂停技术:三个步骤:教导快受不了的时候,告诉对方情绪快失控,去透气,大概多久会回来,二步,实施,离开现场,不想冲突,转移注意力

    [展开全文]
    聂建鄂 · 2019-06-15 · 第三节 家暴议题背后的脉络 0

    第二节 短期策略取向

    一般系统理论衍生的短期策略取向

    如果我们长期去看待个案的症状,那病人永远是病人,反过来,我们与病人讨论25岁的年纪怎么过正常的生活,那么这些症状就不是焦点了。

    短期策略取向:更强调短期具体可行的目标

    问题形成原因:

    1.问题常因为错误的解决方法而转变为长期的问题

    2.不协调的阶层所造成的结果(比如妈妈和儿子绑的太紧)

    3.人们企图互相保护或暗中保护对方

    短期策略取向在治疗上的一些原则:

    1.了解症状在系统中的角色和意义

    举例:抑郁症的女士,让治疗师着迷的点是,抑郁症之前承担老公所有的抱怨,自从已于之后,老公抱怨时,她也大声地咆哮回去,她的抑郁让他有办法遏制他老公的大声咆哮。

    2.理解症状解除的两难

    3.偏向改变系统而非单单改变症状

    4.改变关系的位置与功能

    短期策略取向技术

    1.重新框架(reframing)

    对症状刚刚这样的脉络底下的功能有不同的解释

    2.矛盾治疗(para)

    3.严酷考验

    没有症状比有症状更加痛苦

    4.假装技术(pretend)

    5.仪式(ritual)

    循环问话:

    症状在系统中的功能(接触症状的两难)

    小明不上学——母亲向父亲求救——父亲支持母亲——母亲管教小明——小明上学——父亲专注于外——母亲对父亲生气——父亲向母亲发飙——小明不上学

    小明不上学的功能:父母亲关系变好

    自动化的循环模式

    重新框架技术:

    看到脉络,透过脉络告诉他们,小明牺牲自己来拯救家庭,担心家庭瓦解,

    矛盾治疗:

    下处方,上学拯救父母,选择,父母亲希望孩子上学,还是不上学,矛盾中两难,让案主看到,

    矛盾的做法:夫妻唯一的互动就是吵架,让夫妻看到吵架是他们彼此情感交流的时候,不吵架时,邀请他们固定时间吵架(下处方),他们选择吵(控制性的吵架),不吵架

     

     

     

     

     

    [展开全文]
    李梅花 · 2019-06-14 · 第二节 短期策略取向 0
    • 首页
    • 1
    • 2
    • 3
    • 尾页
  • 授课老师

    蔡春美

    台湾知名家族治疗师

    江文贤

    最新学员

    学员动态

    张思淼 开始学习 第一节 SFT的治疗历程与各类...
    杜洁 完成了 第十八章脑神经科学与家庭治疗....
    杜洁 开始学习 第十八章脑神经科学与家庭治疗....
    杜洁 完成了 第十七章第二节药酒瘾问题.pd...
    杜洁 开始学习 第十七章第二节药酒瘾问题.pd...
    • 关于我们
    • 公司简介
    • 诚聘英才
    • 联系我们
    • 商务合作
    • 讲师招募
    • 新手指南
    • 服务条款
    • 网站注册
    • 购买课程
    • 常见问题
    • 课程支付
    • 微信支付
    • 支付宝支付
    • 银行转账
    • 优惠券使用
    • 售后服务
    • 售后政策
    • 免责声明
    • 意见反馈
    • 结业证书
    • 友情链接
    • 成功之道
    • 1879计划
    • 中国心理学家大会

课程存档 课程内容版权均归成功之道(北京)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所有京ICP备15037598号-4 Powered by 成功之道(北京)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