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心理网
    • 首页
    • 课程
    • 专题
      • 「朱言·建瓴」朱建军视频专栏
      • 心理危机干预与创伤辅导
      • 性少数群体专题
    • APP
  • 首页
  • 心理咨询流派/技术
  • 精神分析
  • 李梅:精神分析的10堂入门课
  • 心理咨询不得不学的精神分析
  • 李梅:精神分析的10堂入门课

    0基础,学习精神分析

    • 价格
    • ¥ 69.00
    • 686人

      已加入学习

    • 学习计划

    学习有效期 365 天(随到随学)

      课程还未发布,不允许加入和购买
      • 扫二维码继续学习二维码时效为半小时
  • 介绍
  • 目录
  • 笔记 (0)
  • 评价 (0)
    • 课程还未发布,不允许加入和购买
      • 介绍
      • 目录 免费
      • 笔记 (22)
      • 评价 (0)
    • 李梅:一听就懂的精神分析入门课课...
    • 什么是精神分析?
    • 精神分析治疗的框架
    • 潜意识理论、结构理论和发展阶段理...
    • 俄狄浦斯情结
    • 移情和反移情
    • 阻 抗
    • 偏执 — 抑郁心位
    • 冲突与缺陷-
    • 心智化
    • 防御机制
    • 排序: 最新笔记
      • 最新笔记
      • 点赞最多

    移情、反移情

    “不是任何事情都是移情、但任何事情都包含有移情。”

    1、揭示:

    (1)对一个人的感受不完全取决于当下,部分是过去经验的影响

    (2)Bion提出:精神分析既不是关于过去曾经发生的事情,也不是关于将来要发生的事情,二是关于当下正在发生的事情。

    (3)偏见:它只涉及过去的经历,但只有用过去建构当下的时候,过去才是重要的,才是有意义的。

    (4)Fonagy:既往经历的修通可能有用,但是现今与人相处的方式的理解才是变化的关键。为此,关于自我和他人的表征需要改变并且这种改变只可能在此时此地有效地完成。

      (这种改变仅通过过去与现在相联结并不足够,需要发生在“此时此地”,通过有效地情感体验的矫正。)

    2、关于移情的概念

    (1)弗洛伊德的观点:过去——现在

       移情是一种臆想的连接,是对过去经历的重复,来访者把重要他人的情感转移到了治疗师身上,来访者把愤怒和批判指向治疗师,以此代替谈论对父母的愤怒和批判。

       移情是“不应有”的情感,治疗师是来访者投射的镜子,治疗师的任务就是要揭示来访者的移情。

    (2)克莱因:内部——外部

    ——内部的客体关系外化的表现

    ——患者于治疗师关系的所有方面都是移情

    ——治疗师的任务是聚焦并揭示来访者在“此时此地”的移情

    (3)当代精分观点:投射性认同

    ——来访者讲当下的情绪和一部分自我投射到治疗师身上,并影响着治疗师

    ——一种邀请,过去的经历呈现在关系中,这让治疗师进入了来访者的关系和功能的意识和潜意识部分

    3、反移情

    (1)弗洛伊德:治疗师对来访者的反应

    ——反移情是“盲点”,治疗师“不应有”的 情感

    (2)Heiman:重要的信息来源

    ——来访者通过移情反应向治疗师“敞开了一扇门”,反移情是理解来访者无意识交流的手段

    ——反移情是解释的指南,给治疗师提供了来访者如何被他人体验,如何影响他人,来访者引出了什么样的反应等信息

    (3)当代的观点:是对来访者投射的反应(相关:“主体间性”)

    ——是来访者投射于治疗师人格和冲突的混合物

    ——来访者特征性的反应是ta所特有的内化的客体关系的激活,特别是指向治疗师的

    ——治疗师不是一块空白的屏幕,而是参与其中并能激发病人的反应

    (4)滥用反移情的风险

    ——描述的是反移情的感觉,而不是患者提供的材料

    ——理解关于患者对治疗师的感觉,而不是出于我们自己的需要和缺点

    ——治疗师可以隐身于现代反移情概念的背后

    4、对移情的补充

    (1)移情可以从多方面推断而来:

    A.来访者的自由联想

    B.来访者所描述的梦、愿望和幻想

    C.来访者在诊室的情感

      这些来源帮助我们理解,在不同的阶段,我们在病人的头脑中扮演着谁

    (2)一种清晰的参照,它指向病人和治疗师之间的关系,旨在鼓励来访者在治疗情景中展现出冲突和内化的客体关系。被解释的内容既不是过去,也不是当下,二是当下的过去,是现实和幻想的混合物

    5、对反移情的处理

    (1)反移情中属于治疗师个人的情感部分需要自己处理,而属于来访者激发的部分是治疗师理解来访者、进行咨询工作的重要资源

    (2)反移情——角色响应能力

    (3)与被规定的角色认同的压力

    (4)需要一定的耐受力(抽离、反观、理解),使之变为资源

     

    [展开全文]
    包子66 · 2017-06-24 · 移情和反移情 0

    移情与反移情

    一

    “不是任何事情都是移情,单是任何事情都包含移情”

    比如第一印象,也许有移情的一定作用。

    印象记忆 存储意识或者潜意识 也许再碰到相似的人会触碰出来

    所有感受并不是完全来自过去,还有部分当下。

    一部分过去的经验,一部分现实层面的关系

    心理动力学治疗 精分在意

    比昂说:“精分既不是关于过去曾经发生的事情,也不是关于将来要发生的事情,而是关于当下正在发生的事情”(关注当下此时此地。)

    移情发生多发于治疗室,来访者与治疗师之间.

    二

    1关于精粉的偏见:只挖过去,挖到某个点,一相连就治愈了。SAY 我知道你如此次的症状和你过去什么经历有关.

    2现在:经历经验现在当下有意义。只有用过去建构当下的时候,过去才是重要的,才是有意义的.

    3弗纳吉 :既往修通也许有用, 但对现今与人相处方式的理解才十改变的关键.为此,关于自我和他人的表征需要改变企鹅这种改变只可能爱此时此地有效地完成.

    当下来访者此时此地的理解这种经验才是有意义的。自我与他人的表征发生改变才有意义,紧靠过去链接没用,只有发生当下,此时此地才有用。

    观点

    1 老佛爷认为:(过去--现在)个体讲过去的经验投射到现在。臆想的链接,对过去的重复。比如对咨询师的愤怒

    认为不该有的情感,治疗室是镜子,任务是解释来访者。

    2克莱因(内部——外部)内化了客体关系的外化

    患者与治疗室的关系

    3当代:投射性认同

    讲目前的情绪投射到治疗室身上,并影响

     

     

     

    反移情

    1老佛爷认为:治疗室对来访者的反应,治疗室应该是白板镜子,来访者呈现什么反射过去。 治疗师的盲点,自己处理

    2赫曼:重要信息来源,利用反移情体现到来访者给予的情感,通过一扇门了解来访者去了解TA的世界。

    利用类似接受,是理解来访者的无意识交流手段。

    3当代 反移情是来访者的投射的反应

    是来访者的

    注意滥用反移情的风险。

    是来访者激发出来的,不课全部归纳为都是来访者带给我们的。

    1良好的觉察:是他激发还是我自己人格所致。利用激发的部分更好理解来访者,而人格部分是自己需要修通的地方。

     

    关于移情的解释

    自有联想

    描述自己的梦幻想

    在诊室里展现的情感 不同阶段我们再其脑中扮演的不一样的角色。比如理想化的变化表现从亲密到愤怒 正性移情到负性移情

    HOW解释

    1一种清晰的参照,时空穿梭,

    当下发生了什么 治疗室之外 发生了什么

    2

    反移情的处理

    1治疗师自己的情感(体验反思去处理)

    2来访者激发出来的(很好的治疗素材) 不舒服更好的理解她 用感受回应他的能力 

    [展开全文]
    阳光果粒希 · 2016-11-12 · 移情和反移情 1
  • 授课老师

    李梅讲师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博士

    最新学员

    学员动态

    邱国英 完成了 冲突与缺陷-
    邱国英 加入课程 李梅:精神分析的10堂入门课
    兰广鹏 开始学习 阻 抗
    兰广鹏 完成了 防御机制
    兰广鹏 开始学习 防御机制

相关课程

第十四届中国心理学家大会精华回放

第十四届中国心理学家大会精华回放

  • 4187人报名

0基础学习心理咨询的12堂课

0基础学习心理咨询的12堂课

  • 87人报名

傅嘉祺:11天教你成为心理学跨界达人

傅嘉祺:11天教你成为心理学跨界达人

  • 139人报名

1879计划心理咨询师继续教育精华答疑

1879计划心理咨询师继续教育精华答疑

  • 3002人报名

林仁廷:弱势群体的心理辅导与支持

林仁廷:弱势群体的心理辅导与支持

  • 694人报名
    • 关于我们
    • 公司简介
    • 诚聘英才
    • 联系我们
    • 商务合作
    • 讲师招募
    • 新手指南
    • 服务条款
    • 网站注册
    • 购买课程
    • 常见问题
    • 课程支付
    • 微信支付
    • 支付宝支付
    • 银行转账
    • 优惠券使用
    • 售后服务
    • 售后政策
    • 免责声明
    • 意见反馈
    • 结业证书
    • 友情链接
    • 成功之道
    • 1879计划
    • 中国心理学家大会

课程存档 课程内容版权均归成功之道(北京)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所有京ICP备15037598号-4 Powered by 成功之道(北京)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