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认同:
同性恋或跨性别的来访者接受自己的性倾向和性别认同身份的一个问题
身份认同咨询
- 身份认同不等有贴标签
 - 身份认同是帮助来访者认识自己悦纳自己的一个成长的过程
 - 身份认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对性少数人群的接纳有地域性
需要对身体形成阶段有了解
面对来访者不能一概而论
身份认同的发展过程是流动性
同性恋身份认同线性六阶段
- 第一阶段:认同困惑(identity confusion)【“我是谁?”】
 - 第二阶段:认同比较(Identity comparison):“我和别人不一样”
 - 第三阶段:认同容忍(identity Tolerance):“我可能是同志”
 - 第四阶段:认同接纳(identity Acceptance):“我是同志”
 - 第五阶段:认同骄傲(identity Pride):“同志是好的,异性恋是不好的”
 - 第六阶段:认同结合(identity Synthesis):“我的同志身份,是我的一部分”
 
跨性别身份认同三阶段:
- 第一阶段:启蒙期
 - 第二阶段:疑惑期
 - 第三阶段:探索期(挣扎期)
 - 完成身份认同:选择手术
 
—→污名化:指主流群体贬低或不接受个体及其所属群体的某种身份或特征,而引发其社会耻辱感的过程
污名化对身份认同的影响
- 贬低、敌对行为(可能来自主流社会,也可能来自性与性别少数群体内部)
 - 身份限制、排斥、歧视,并减少其权利以及资源
 - 违背性别规范的同性恋受的压力更大
 - 受到同性恋内部排斥
 - 对自己身份的消极想法,自我厌恶、自卑、自责
 - 每个人在成长历程中,都会内化异性恋主义,当他觉察自己性意识里非异性恋的部分,内在的异性恋主义攻击他的自我,这就是最早的内化的同性恋恐惧
 - 他的正常身份认同(也就是同性恋认同)形成的过程受阻。他需要隐匿身份、否定一部分的自我、消灭正常的情欲发展、监测自己的行为表现、更阻止自己发展健康的亲密关系
 - 许多在意识层面乍看已经“完成”自己同性恋身份认同发展的人,其情绪和行为在某些特定情境下,却仍然隐微的呈现因内化的同性恋恐惧而导致的自我毁灭倾向(内化的同性恋恐惧其影响可以持续一生)
 - 总体的身心健康水平较低,且有更高水平的抑郁率、焦虑障碍以及自杀行为等
 - 自我怀疑、感情冷漠、社交警觉、回避社交机会以及虚假的异性角色扮演或异性恋爱关系等
 
—→污名的主要原因:不了解
【身份认同心理咨询要点】
陪伴来访者自我探索:
- 不要贴标签
 - 一个人的性倾向、性别认同是其情感、认知与行为三者相互融合,并将它们置于社会、文化、政治以及历史情境中而社会性地建构起来的
 - 帮助他们积极主动地克服社会偏见
 - 帮助他们成功解决与自我冲突有关和由之引发的问题
 - 鼓励他们主动寻求幸福和令人满意的生活
 - 帮助来访者克服内化的恐同恐跨负面刻板印象
 - 提升来访者的自我认同
 - 青少年身份形成过程具有流动性(同性性关系不等于是同性恋)
 - 努力减少被排斥、被嘲笑、被伤害的体验给他们正面支持
 - 提供积极的支持系统:针对学校社区做工作
 
不受困于已有的发展模型:
- 咨询师要尽力做到以来访者为中心而不是以理论为中心
 - 与来访者一起理清和定义其性经验、偏好以及价值观
 - 并帮助来访者识别其生活中哪些因素有利于促进其完成身份认同,哪些因素会阻碍其进行身份整合
 - 同时,咨询师要积极关注来访者内心的力量,尊重来访者的经验,将自我决定权还给来访者
 
—→咨询目标:发展来访者内心强大的力量对抗内在压迫,发展足够技能应对生活中的问题,从而解脱部分能量解决生活中的其他问题
认识到多元选择的价值:
- 不必急于贴标签
 - 有些来访者想让咨询师帮自己确定性倾向,咨询师要抛开二元论
 - 分类限制多元取向——联系酷儿理论
 - 为自身需要生活,不为标签生活
 - 检讨社会强加给人们一种标签意思
 
变性欲者的身份咨询:
- 变性手术是变性欲者的唯一选择
 - 选择变性手术的不都是变性欲者
 - 手术没有绝对的标准,不能假定必须上下身均做变性手术才算变性欲者
 - 可以不遵守身体标准化的传统性别规范,从性别多元的角度看,是可以挑战的
 - 不是先诊断其是否变性别欲者,再怎么办
 - 考虑他的性别认同、表达与性别规范冲突时,应该怎么办
 - 针对性别表达进行讨论,和来访者一起分析面临主流社会冲突时带给他的压力
 - 咨询师应该熟悉变性欲者的支持系统
 - 了解变性手术的医疗体系
 - 与来访者探讨手术后的各种可能
 
—→缺少金钱的来访者(变性欲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