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

 

像刚才迟老师分享的对不同年龄段孩子的教育。然后曾老师分享的是自己在大学里面的感觉。其实教育也好,管理也好,综合在一起,都是对人的思想做一些影响,做一个向善的引导。

 

那么,请问两位老师,思想工作该怎么做?

 

迟毓凯教授:

 

我们学心理学的,更愿意助人自助,自组织管理,自我管理,让他发现他自己,成为他自己。我们愿意让他自己来搞。所以,咨询是让来访者自己成长就行了,教育是有目标和方向的,所以教育是要引导的。

 

所以心理老师和心理咨询师的定位是不一样的,班主任的定位跟心理咨询师定位也不一样。所以从教育上来讲引导教育没问题的,应该的。正常的教育就应该在学校系统内这样做的。成人世界是不是还要做思想工作,这个是可以讨论的问题。

 

主持人:

 

那应该怎么统一思想,思想工作怎么做?比如说对于天天只知道上网打游戏的孩子来说,该怎么做?分享一下您的具体经验。

 

迟毓凯教授: 

 

其实这个问题谈起来也很复杂,就是网络成瘾怎么办?那就还得分年龄阶段。一般常规的家长做法其实也很简单,平时不让玩,周末来玩,这是合适的。最简单的最基本的效应即普雷马克效应就是这样操作,孩子不写完作业就不让玩。这是第一种做法。

 

第二种做法是什么?孩子周末能玩多长时间,由平时表现来决定。平时表现的好了,周末可以适当多玩一点;平时表现不好,周末就不能玩。如果周末还是想玩,怎么操作?约定背一首唐诗可以玩5分钟,跑一圈步可以玩10分钟。因为对于跑步、背唐诗、背英语单词来说,我个人认为没有孩子喜欢这个事,但孩子成长必须要做,所以就可以用背单词来换取上网的时间。很多好的教育都包含奖励、鼓励措施。

 

这是一个最基本的,如果是前面提到的“先跟后带”呢?那就是先跟着他玩,赞同他,认可他,理解他,然后再把他带到家长、老师所希望的方向上去。

 

像我家孩子很小的时候,他也想玩,周边的孩子都在玩,家长不让玩也不行。但我会和他一起玩,大家玩得很开心。其实,亲子之间关系是最重要的,别的教育什么是其次的。首先,关系很好了,然后我会问他想不想玩得更好?孩子当然想,这就是先跟完之后得带,想玩得更好得看攻略,攻略哪里来?爸爸帮你找。

 

当时在美国我就带他去图书馆查,教孩子怎么在图书馆查书。有的查到有的没有查到,再去网上买。买完之后他很喜欢,但是看不懂,因为是英文版的。然后再教他读英文攻略,不会的单词怎么去查。所以我儿子为了玩游戏玩得好,专门查单词,专门背单词,看英文版的攻略。 

 

所以我家孩子小学一年级就被评成班级 “阅读之星”,那个时候我们刚刚访学一个多月,我都觉得老师是不是忽悠我。因为中国小朋友母语也不是英语,拼成“艺术之星”或者“数学之星”还可以理解。老师说我孩子虽然语言表达没那么顺畅,但他单词量大。这不就是因为他阅读攻略积累的。

 

我们的教育现在的问题是什么呢?孩子喜欢什么家长就不让他干什么。我们怎么就不能让孩子开心了。教育的不是这样的,应该是顺其发展,因材施教。根据他现有的特点,理解关注,然后再引到我们所建议的一个教育目标和方向上来,这是我们的目标。

 

关于孩子的网络成瘾没有时间展开讲,有时间可以作为专题展开讲一讲。我讲的这个例子还是比较小的朋友。中学以上可能就是另外一种管理模式了。

 

主持人:

 

这也给我们一些启发,中国的很多父母会把这种玩乐的东西当成洪水猛兽一样去屏蔽它。事实上怎么从这种玩引导到学东西,才是应该思考的。

 

迟毓凯教授:

 

不要说孩子,成年人一天不看微信、不看朋友圈,试一试。其实家长都成瘾了,还天天说孩子。家长应该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先自我反省。

 

主持人:

 

小时候,放暑假了,咱们自己也是不想做作业都想玩。现在却让孩子拼命地做作业。

 

迟毓凯教授:

 

所以我们的教育似乎总想把孩子开心变成不开心,好像就成功了。这是一个悖论。

 

主持人:

 

我们那时候可能会被影响说,玩乐就会导致一些不好的事情发生。其实这个观念也得改。

 

迟毓凯教授:

 

相似地,我们家长都希望孩子24小时都在背单词,24小时在学英文。

 

主持人:

 

家长多焦虑啊!

 

迟毓凯教授:

 

孩子的问题一般都会先有个焦虑的家长。所以应该先给家长讲讲家长焦虑的问题。

 

主持人:

 

老师们也应该好好思考一下。

 

迟毓凯教授:

 

是这样子,教育系统都要思考这个问题,是很重要的现实问题。

 

主持人: 

 

家长希望孩子能够不要把那么多时间用在娱乐和游戏上,可不可以在小的时候,比如说换种鼓励方式,做了某件事之后奖励孩子可以跟家长一起看书。而不是把看电视和玩游戏这种娱乐当成一件天大的好事。

 

迟毓凯教授:

 

关键是家长不看书,家长在打麻将、在看朋友圈。家长却希望孩子在背单词。这怎么可能?孩子的成长是遗传跟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家长就天天玩乐,却让孩子学习,这就有矛盾。

 

主持人:

 

曾老师,我还是想提问您怎么看待利己主义者,或者您觉得咱们的话题,您有没有特别想分享的内容?

 

曾海波博士:

 

我觉得刚才的迟老师的这个例子,回答了我前面的疑惑。是因为前面我一直在想,迟老师讲的这些是从哪来的?看来迟老师是活学活用,实践出真知。但我也一直在想迟老师前面提到的这些东西,当然有自己心理学专业背景的学习,专业的研究。还有中小学老师管理学生的经验,也包括迟老师的生活经验。

 

但作为我们心理学人经常面对的一个挑战、或者说包括听课的老师和家长也面临的一个挑战是什么?就是道理和做到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讲的学术一点就是理论和技术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如何才能把理论转化为一个可用的落地的技术。还有一个问题是从理论到技术之后,技术怎么样才能够恰当的灵活的用?因为我听得出来迟老师在这方面应该是非常擅长,把理论变成非常好用的套路和技术,这个转化是怎么实现的?

 

迟毓凯教授:

 

其实我原先没有讲这种东西的。因为我们是师范大学主要跟中小学老师交流,中小学老师有很好的案例,有些本土化的、他个人化的丰富经验。有的时候我们也评选老师们的优秀论文,我也看了一些,还跟老师们交流。他们的经验很丰富,但是他们的总结太基础了,都是用一些爱心耐心这种或者更大的科学民主的词来分析,没有聚焦到一个中小的理论,就是说符合哪个心理学的原理上来进行分享,这种是比较少的。

 

包括我们教育界也愿意用一些大词理解,比如尊重和爱。专家们不去和中小学老师交流,也是不知道的。老师们其实用了,但他们不知道这个东西是什么心理学原理,所以这里需要有一个自上而下的了解。

 

我现在呈现这些东西是因为我跟中小学老师接触相对比较多一点,尤其前些年因为总要跟中小学老师接触,包括给他们上研究生课之类的。他们的经验拿过来,我帮助他们总结一下,这样提升出来的东西。

 

所以曾老师说得非常好。当前的心理学培训存在理论和实践的脱节。中小学老师就希望专家告诉“我”怎么用,怎么做。大专家就说,“我的原理基本都研究出来了,你们就慢慢琢磨。”但研究怎么实践、架桥梁,就是我们很多会议,包括中国心理学家大会,就起了这样很好的一个作用。我们看到很多这样的老师、同行在做这些事,也做得很好。我觉得我们继续努力,结果应该是这样的。

 

主持人:

 

也就是基础心理学如何与应用心理学更好的结合,服务于社会。像刚刚迟老师讲到很多中小学老师很有经验,但他们可能提升不到心理学理论高度,就没法把经验推而广之。

 

曾海波教授: 

 

一讲到理论我就又开始想了,因为今天迟老师讲了很多很具体的东西。但是讲来讲去我们还是会有一些根本的东西,像迟老师经常会提到要根据人的状态来决定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所以我想再听迟老师讲讲这些具体的方法,如果有一些基本的教育理念或者思维理念的话,背后的更深层次的东西是什么?

 

迟毓凯教授: 

 

我的一个观点是这样。现在的学者愿意自己研究某个理论,所有的问题都用自己的理论解释、应用。但这不符合实际工作,实际工作是什么?实际工作一定是问题领先,就某个问题,探讨怎么把它处理掉。所以说一定是综合化、多元化的处理才能解决真正的现实问题。它不是“这个不属于我的。”有的人说,“你这个不属于心理学”“你没有数量化,你就不符合科学。”而是如何用综合的方法把真正的现实问题处理掉。

 

所以我的内心暗含的思路是什么呢?虽然讲管理,但其实用的不是管理理论,还有发展心理学的,有社会心理学的,还有心理咨询的等等一些技术。当我面对学生的问题,我不是考虑哪个部分属于哪个学科,而是问题领先、以问题为核心,运用各种各样有效的理论综合的处理问题。

 

这是我们需要面对现实工作中的问题,心理学应用到现实问题层面来讲,以什么样的思路去解决现实问题:不能总是固步自封,划范围解决。包括我们昨天讲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搭建,它不仅是心理学问题,还有司法的、卫健委的工作等等。

 

所以同样一个问题,如何综合地去处理,这是我处理学生问题的基本思路。我不会局限于什么样一个具体的学派,也没有局限于专业上的术语。我就是把理论拿过来,用我理解的、老百姓听得懂的、老师们听得懂的语言讲述应该如何去管理学生,基本的规律在哪里。

 

主持人:

 

这一点我特别认同。因为我自己在做大众传播,一直用我的节目去做心理的科普,所以我非常认同您所讲的综合各种学派学术的观点和能够落地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用别人更容易听得进去、理解更明白的语言,指导他们的真正实际的生活行为。

 

所以今天这个话题虽然聊的主题是学生管理,但事实上像这种人际沟通教育适合在很多的层面和关系之中。像老师也提到了,如何能够从最基本开始,表达理解,认可情绪,认可他的这种状态,然后再去进行引导,可能更加有效。

 

这场分享就到这里,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