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颖(作者系中山医学大学医社系研究生)

案例:
某天,忠忠的妈妈带着幼儿园大班的忠忠到一位刚过世的教会阿伯家去探望遗属,但忠忠的妈妈都没有跟他提及去要做什么,只提醒他去到别人家里,不要乱说话。但是忠忠到了阿伯的灵堂,指着照片说:「为什么要放阿伯的照片?」忠忠的妈妈连忙制止他说:「不要问那么多,你去旁边玩!」一手把忠忠推离灵堂。
过了一下子,忠忠自己又走到灵堂的照片前,站在那里一直看着照片,忠忠的舅妈看到了便问到:「忠忠,你为什么一直站在那里?」忠忠回答:「为什么大家都要来看阿伯的照片,而不去找他呢?」这时,忠忠的舅妈牵着他走到一旁,缓缓地告诉他:「这位阿伯很勇敢,为了抓小偷,但是不小心被小偷偷的铁片割到而过世离开我们了,所以大家都来这里看他的照片纪念他,还有安慰阿姨。」忠忠了解地点点头:「那我要去跟阿姨说不要哭,我们大家都会陪她。」
解说:
案例中的情境,似乎常常发生在我们的周围,只要是经过办丧事的人家门口,大家总是会告诫儿童要快速通过,千万不可以看里面。对于死亡这个议题,很多人不喜欢提到,即使是大人也不愿意碰触这个话题,认为会触霉头是不吉利的,更不要说对儿童提及有关死亡。
有一次在电车上与友人谈论有关丧礼布置的问题,说没几句就被隔壁的一位太太严厉地斥责:「请你们不要讨论这个问题,我们大家都没有兴趣!」因此,死亡这件事对于儿童就像是有着神秘色彩,总是说等你长大就会懂了。大部分的人对儿童的态度就如同案例中的妈妈一样,不会跟儿童解释事情的经过,只会以逃避方式面对,但若是像舅妈一样,愿意有耐心地与儿童解释,这会是一个很棒的教育机会。
生、老、病、死是人生的必经过程,应该以正向、积极的态度来了解与面对,而不是恐惧。死亡之所以让人害怕,是因为对于死后的世界不了解,儿童对于死亡的疑问让父母往往无从招架,不知道该如何「委婉」地解释。
死亡教育是现今很需要认识的课题,不仅是儿童,家长也可以与儿童一起学习。死亡教育是在帮助个体了解死亡在个人一生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教育历程,其目的在教育社会大众正确的死亡观念,协助个人调适面对死亡或他人死亡的情绪与情感,建立学习积极的人生观,使个人更有意义看待自己的生命与死亡。 每个孩子因为年龄的不同,对于死亡的理解能力也不同,小于一岁的儿童对于死亡没有概念;1-2岁有限的概念;3-5岁对于死亡的概念不成熟,认为死亡是一种处罚;6-8岁认为死亡是一个强烈的事件,但不相信每个人都会死,或是可能发生在自己身上;9-18岁能够理性地了解死亡。所以在与儿童谈论死亡议题时,也要考虑儿童的认知能力说明,并运用不同的方式让儿童明白。
方法:
以下有几种可以与儿童讨论死亡教育的方法:
一、寻找适当时机:把握可以教育的重要时刻,例如要与儿童一起参加某亲友的丧礼,或是电视新闻刚好有重大事故发生,可以与儿童分享他的感觉或是有什么问题。
二、影片欣赏:可以与儿童一起欣赏有关生死议题的影片,透过影音的呈现,让儿童身历其境,跟着影片内容能够感同身受。
三、阅读:现在坊间有许多绘本在谈论相关的议题,如「安安-和白血病作战的男孩」、「我还有一只脚」、「爷爷有没有穿西装」、「我永远爱你」等。可以透过亲子一起阅读的过程,藉由故事中主角的经历,延伸到儿童日常生活中的经验,了解死亡所扮演的角色与意义。 有学者说过,我们个人对死亡的态度不仅影响我们如何看待死亡,也影响我们看待生命的方式。因此对于死亡的教育要从小做起,且态度要坦承、要接纳、要简单。当我们以正向的态度面对,有清楚的认识之后,「死亡」这件事将不会再是禁忌。
- 还没有人评论,欢迎说说您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