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演讲实录,由张海音教授在上海交通大学的讲座《心理治疗如何起作用——精神分析视角》,校对:强垚,摘自张海音心理空间

 

  首先非常感谢并欢迎大家来参加今天的工作坊。题目是有点大,心理治疗如何起作用。虽然做了一个视角切入,但是我仍然会感到比较大,我们今天的工作坊并不是讲循证的研究,更多的是一个人体验、体会,在实践心理过程中可能我感到哪些方面可能是需要或者说帮到来访者,这些比较重要的部分分享这方面的一些体验。我们先来看一看心理治疗或者是心理咨询,可能我在后面的讲述当中会把这两个混在一起,或者说我会把来访者和患者混用,或者是把咨询师和治疗师混用,我认为在实践层面来讲是差不多的,咨访关系和治疗关系也会混用。

  治疗过程——关系发展过程

  我们可以看看一个人每个礼拜一次,相当一个阶段固定的时间,一个礼拜找一次咨询师,两个人在干吗?到底这么一个过程意味着什么?我下午两点来找你,一个礼拜一次,两个月三个月过去我们两个人到底发生了什么,这是我们非常关注的一个过程,不仅仅从理论上用什么技术用什么理论,肯定是在这个过程中发生。我们经常会讲退行,为什么要退行,当然我们对一个人的心理问题,怎么产生的一个假设,也就是说一个人早年成长当中未被处理的冲突会被潜移默化地影响现在,有了这么一个假设,重新处理未处理好我们讲广义上的创伤也好,或者心理冲突也好,要走到这一步,并不是说意识层面努力就可以做到的。

  具体来说很多来访者甚至我们本来有的时候也会有人说,我要探索自己内心当中任何的东西,我什么都不害怕,都不回避,我很有勇气,下决心什么问题都可以讨论,但是我们知道有一些问题不到你记忆层面,不属于你经常说我想处理创伤我想处理什么冲突,主观意识控制不了。所谓退行我理解的意思,一个人如果感到比较安全就会退行。比如说我们碰到中学同学、小学同学聚会,这个时候样子就是回到了那个年代,为什么可以这样?因为比较安全。从小穿开裆裤一起大,谁怕谁,没有什么好防御的,但是你第二天在办公室里不能这样,因为你身份角色你会感到不合适。

  因此一定程度当中又回到这个问题,心理咨询、心理治疗过程中我们作为治疗师,通过一定的设置创造一个比较安全的氛围的设计比较重要,有助于一个人可以逐步退行,进入自己的内心,所以我理解真实的退行是涉及到我们讲走进这些内心潜意识或者是不说规定说潜意识这个词,走到自己内心深处的,这种情感上的安全感不是靠理性能解释、能强求。但是一个小时或者是五十分钟治疗,很任性,不管时间、空间,我们回到曾经有的内心体验,但是一个小时结束以后你回去了,你还要胜任你的角色,比如说你是做老师还做老师,你做工程师还做工程师,回到家庭还有家庭的角色,让自己的情感内心进入到很痛苦、很难受的状态,咨询结束回到现实当中,这个对于一个人的自我功能是有要求的。换句话说每个人一个礼拜一次见治疗师的过程中他不断两方面摇摆,能很感性回到内心,又能回到理性现实的功能,不至于完全崩溃,这个过程在咨访关系支持下,能做到这些本身我认为就是一个说的高大上一点是一个修炼的过程,可能需要比较多治疗关系的支持,这是一个逐步的过程,不是一下子会达到。有的时候甚至有阻碍或者是走不下去,经常出现这么一个情况。

  所以这一切我们又非常强调,不同于一般朋友之间、同学之间、亲戚之间,我们有很多例子,比如说有一些人他不做心理咨询,他很善解人意,很会开解别人,别人也很信任他,他也能解决一些问题,但是这个跟我们的心里治疗有什么区别? 这里又涉及到大概要体现这个专业过程,设置是非常重要的。没有设置框架的建构,很多东西就与流于一般。我们多种身份角色,比如说我跟你是朋友,你有困难打电话给我,倾诉也好问也好,我有空肯定多听听,没空还不能说少听听呢,是吧?还不能说不愿意听,因为我以后还跟你相处呢,我希望给各位朋友留下蛮好的印象,作为朋友要上路的、对人比较好的,所以我找一个借口,我正在忙,我有啥事,有空打电话给你,这都是我们现实中会有的朋友。但是如果有了设置,满意还是不满意?解决问题还是没解决问题?这样的马上能对照出来。我一次花多少钱,每个礼拜花多少钱,朋友之间不会提这样的要求的,我又没收你钱咯。我们是情感联络,有爱心,听你讲几句不容易了,说的难听点我忍你好久了。所以这些需要设置,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讲是蛮有意义的,疗程长短决定咨访关系的深度跟走向。

  精神分析喜欢搞长程治疗,长程意味着我来找你,双方讨论下来至少半年一年以上到底多久可能双方以后讨论着看,它是开放的,一两年以上。这个时候无形中会有一定的安全感。什么安全感?我探索内心的伤口会允许搞的比较深一点,因为还有时间处理。如果我来找你,我们短程,现在有很多短程的,三个月次,一周一次,基本上点到为止。因为三个月,一周一次,12次,很快结束了,伤口打开就结束了,没有机会处理,我不会把自己伤口全扒开就结束了,那我就是两次创伤。这话稍微引申开一点,我们看到有许多心理的方法,心理方法很多,几百种,很多方法很有冲击性,大哭大叫,充分地走进内心,从早到晚,五天。一个团体大家互动,结束后散伙,很多都会受伤害的。我好不容易脱光了,没有人善后。如果是一个长程,那就回给人一个感觉,我逐步逐步走进内心,有时间跟治疗师一起面对走进内心带来负面的反映,如果相对短的话,就相对偏行动的,促进一些现实的能力,这当中做一定的处理,长短的设置一定程度上决定两个人关系的深度或者我们讲的走的一个方向。

  生活中其实也是这样,比如说到我们科室来我们这边有进修医生,到我们科室来进修的医生无形中你来学习大家会比较客气,如果来一个医生他在这个科室工作就是同事,你面对这两个人无形中态度是不一样的。一个是客人要回去的,一个人跟我长期有利益关系的,或者说我们讲谈恋爱也是这样的,谈着谈着要结婚还是搞一夜情的,这个决定了两个人可能无形中,非言语的东西会决定两个人关系的深度,包括频度的高低。经典精神分析喜欢每周搞四次五次。四次五次啥概念?除了周末以外,天天见。为什么要天天见?其实就是肉搏战,非常鼓励退行,两个人明显产生依恋关系,可以重现早年的依恋模式,就比如小孩子天天希望见到父母一样。如果周末没有治疗,就相当于父母要离开一下子,你要承受一定的分离焦虑。

  这么一种设置安排,非常促进和鼓励一个人很容易出现依恋关系,然后很容易就退行,这是它这个理论所要求的。包括费用多少,我这里不展开,这里面有很多象征的意义。大家以后可以去体验一下,如果你去做义诊或者是哪里搞活动不收费,你会发现你讲话很轻松,基本上你已经站在白求恩的高度。你说一次收两千块,真的每一句话都要掷地有声、铿锵有力,一次两千块不能随便乱讲。我们并不是这样,并不单单给人一个责任和压力的问题。费用一定程度象征一个人对物质欲望怎么把握的问题。换句话说你如果收费很高,给人感觉很贪婪,如果收费很低好像你不允许自己追求欲望,好像要非常节制,不是一般的节制,是对自己很苛刻,假如你以这个为生活来源,然后不收很多钱,应该收的,这是市场行情。你把自己打的很低,有的时候会引导来访者,一个人要对自己好一点,来访者听不听?他会看你有没有能力对自己好一点,这不是言语部分,所谓教育引导就能改变一个人。设置中有很多象征的含义。所以我们所有这一切治疗关系都以这个为基本点,所谓早年情感关系模式能影响到现在。没有这个假设,你很难做这个角度的操作,希望去在咨访关系中呈现。

  举个例子,好多年前了,我曾经碰到过一个年轻妈妈,孩子1岁多,她来也是同道转介过来,说你这个状态不好,要不要找一下张医生,要不要做做心理咨询,一周治疗一次。她的苦恼是,半年多她莫名地容易跟老公发脾气,两个人发生冲突。她并不是刚刚结婚,已经结婚七八年了,七年之痒都过了。原来蛮好的关系,蛮相敬如宾的,他们是同学,大学里恋爱,恋爱成功了,还结婚了,单位里还都是骨干,36、37岁的人了,他们不是没有感情基础、或者是不了解、不适应的的状态,孩子都一岁多。半年多前也没这个问题。她自己也知道,奇怪,一件很小的事情,情绪一下爆发,事后懊悔。爆发还蛮厉害的,门还砸了一个洞,双方都接受过高等教育,这样很伤感情的,很影响家庭稳定的。她是想很认真的解决,她买了书看,看夫妻相处。夫妻相处看书不行,要跌打滚爬折腾的,看的蛮认真,但是碰到小事,就容易爆。这个女生也会自我反思,说我不好。这个人原来是大家闺秀,修养比较好,层次也比较好,偏高大上的。她也知道,她说我原来不是这样的人,原来很善解人意,这半年多变了。

  当然有一些起因,她说做年轻妈妈,半年前,儿子半岁的时候,她结婚以后跟自己娘家不来往,所以没人帮她带,她婆婆帮她带,她婆婆跟她关系很好,也愿意帮她带,婆婆带的也很好。她婆婆不在上海,帮她老公兄弟在另外一个城市带孩子,把孩子接过去一块带。一开始还有点担心孩子不跟自己在一起生活会有什么问题没有,但是安排的挺好,她婆婆说没问题,你们周末开车过来就两个小时,没空忙你们过来看孩子不方便,我反正一个月总能抽出一段时间到你们家抱过来住上两三天,省得你们看不到孩子,一个月抽身两三天过来还行的,你们平时可以视频多看看孩子。不管怎么样,她从小经历比较特殊一点,从小跟她母亲过度的分离,因为她母亲跟她奶奶的问题,她跟伯父伯母长大。所以她在治疗过程中经常提一个问题:张医生我儿子半岁开始就进我不生活在一起,他长大会不会有什么心理障碍?我说,不会吧,挺好的,你儿子这么多人爱他,你也经常看到他。第二次又问我同样的问题,第三次又问我同样的问题我有点警觉,她不是在说她儿子是说她自己,她儿子跟她的分离触动了她自己早年的分离创伤。她的成长经历、家庭环境,使得她以她的方式她也在应对她小时候没办法跟她父母在一起。她学习成绩很好,考上蛮好的大学,她大学同学是老公,很好的恋爱,工作也很好。但是呢,自己的某个点没有被触及,每个人的点不一样,她的点在这一块上,当她成为母亲再次遭遇到这个问题,现实中不是很特殊的问题,很多人都在经历的,没有什么很特别的,她自己也想着这个不至于影响她的情绪,但是她就会莫名地烦燥,很小的一件事情,以前不是这样。当孩子不在自己身边,她会感到莫名所谓的烦燥。当然烦燥总是要对老公发脾气,老公感到很无所适从的,我也没做错啥,你怎么老跟我发脾气,反正也没什么好话。对你发脾气是看得起你,我们总是把愤怒指向最亲密的人。但是她老公很难站在她的角度,你跟我发脾气是你早年有创伤,过日子没这个过法,我又没做错,你对我发脾气我肯定没什么好话。同一个问题,在治疗关系中重现这些部分,早年情感关系的模式。

  允许参与:改变的基础

  要说去改变,首先第一个允许参与。我们刚才顺便提了一下,一个人早年的情感关系模式会在治疗中重现。换句话说治疗关系当中我们跟来访者关系模式有一部分是病理性的,可以这么说吧?比如说这个人他从小到大非常依赖权威,跟我们咨询师建立关系也会非常依赖。明明他要改变的问题他怎么又弄成老样子,当然身不由己。为什么为他以前带来困扰的模式跟你相处的时候会再度重现。我们强调潜意识会企图去逆转以前坏结局的模式,差不多我理解,是有点像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中的闪回一样,人的本性是回避痛苦的,你遭遇创伤为什么还闪回呢?为什么没启用压抑的防御机制?没有启用解离的防御机制?怎么在脑子里回忆创伤的画面呢?人的本性不是回避痛苦嘛?其实我们去理解,一个人总是回忆痛苦的情景,有点相当于我如果再次回到那个情形当中去可以逆转这个坏结果,是这个意思吧?象征层面。当然现实中不可能。好比再说跟我们正好有关系的例子,比如说我在外边偶然跟人发生冲突,关键是很吃亏。回到家里就想,他骂我一句,我怎么没回他一句;他推我一下,我可以推他一下。你已经吃亏了还想它干吗?不甘心,好像想想可以重新来过一样,我可以逆转这个局面。一个人复现以前的模式,积极的角度来讲,有谁能够终结我这个不好的结果。打比方说我一贯对人很任性的,碰到一个人又能支持理解我又能终结我这种模式,这个是潜意识的企图,如果没有这个企图很难想象一个人一个礼拜找治疗师,说了那么多,还要付钱,最后还没什么东西拿回去,然后下周还要来,又说啊说啊说,说这些痛苦的事情。干吗呢,你不是自虐嘛?咨询师又不给你介绍老婆,又不给你股票翻盘,又不给你买房子,还是你自己在受苦。

  其实,来访者内在还是有愿望想改变,我们唯一能做的是,治疗关系中重现这个模式但是以他生活中不同的方式回应。实际上我们前面提到,我跟你是朋友,我对你有一些看法,我一辈子不会告诉你,因为我们以后还要相处。但是你做咨询师你就是干这个职业的,你唯一能做的就是把你真实的感受反馈给来访者,让他有机会看到人际互动中会带给别人什么样的感受,或者什么样的模式,这是我们所强调的。改变的基础,现在的精神分析强调,你不在咨访关系中重现,你解释的再多,一个人有再好的自我洞察,他在现实中改变不太大。比如说有很多患者或者是来访者找到我的时候,大概几个月里他会非常有感觉。怎么非常有感觉呢?他感到我提供了很多看待他内心活动新的视角新的思考,他感到对他触动非常大。但是在现实当中他的问题并没有解决,现实当中模式也没有改变。我们都知道道理都知道不一定有真的改变。什么时候会有点改变?几个月下来我自己感到也蛮沮丧的。为什么呢?分析这么透彻讲了这么多道理,他也很多的领悟,然并卵,没啥用。有啥意思?我已经够努力了,动用我所有的人生专业经验尽可能多地反馈给对方,呈现给对方什么什么,没用。他会察觉到我有一些沮丧,有的时候会有叹气。再后一次来我发现情况不一样,他有点改变,因为他发现你也不过如此,他发现别人再努力也帮不到自己,最后还是自己要动起来,靠谁也不行。这是一个过程,我们先要进入到这种状态,这种模式,成为移情目标,不被仇视,不被移情,基本上是没有关系可以建立的。但是呢,通过此时此地的环境再去重现和处理,是我们通过我们的自我察觉。被消化的投射有助于来访者再内化,这句话说的比较抽象,其实说的我刚才说的意思,因此我们会确保移情被浮现出来,而且是治疗关系的一部分。最后变成一句话:你不同于他习惯的方式给他做回应。有点相当于,比如说一个人生活当中他总是感到不行很依赖别人,别人感到不满足他,对不起他,他家里人包括他的同学、领导,从小到大担心不行,怕没照顾好他,怕他受伤害,关键是在我们的咨访关系中也会被激发起这种感觉。当我们被激发出这个感情的时候,刚开始你可能会身不由己地也会关心他,但是到后来,你是不是也陷入这个当中,你不得不每次都代替他,照顾他。你的回应方式是不是你能够承受的?你是不是能这样回应,这代表着他的这个问题决定了什么?他对自己问题能不能解决。

  为什么提这些问题呢?有时候心理咨询蛮酷的,好像我们希望挖很深去照顾他的那些问题,但是现在强调什么?还是要关注来访者当时最担心的问题,哪怕是面上的问题你也要对他做回应。不是一上来就说,我要抓你关键问题,这是满足你自己的需求,不是以当事人情感为需求。我们很难要求来访者一上来就很有觉悟,自我呈现最关键的问题。可能要从面上,他最担心的问题开始,这需要优先处理。很少有人一上来就很有觉悟:我要重大人格改变。一般人没空,只是总感觉自己出了状况,感觉不对劲,希望有谁能帮助自己不那么苦恼,愿意花点时间花点钱改变点生活方式,每个礼拜见一次咨询师,对他原来是一个改变,我们有一定真实关系发生,一个人有痛苦了,你是做这个职业的,两个人很容易建立起关系,理论上的关系。这些我都不多说了,共情、情感连接是非常重要的,允许一个来访者跟你建立关系,允许他参与到关系中来,你肯定要立足于他情绪的反馈,这是共情的基础点,我就不多展开讲。

  允许参与:建议和忠告

  还有一个问题我们说建议和忠告,经常要求心理咨询师不给建议,可能嘛?我们其实都给过建议的,明明可以给一点建议可以帮到了还偏偏不给,憋死你。力所能及,特别我们是讲在早期阶段,我们生活中会给别人一些建议忠告。只不过刚刚开始是普通人,所谓普通人把自己搞成我是专业的,不给建议的,虽然你这么解释没错,但是他会感觉到你不想跟我玩,我担心的问题你没担心。所以说如果你给他建议,无非很简单,让他感觉到你在和他一起担心,对于他担心的问题很伤脑筋。建议多深奥不重要,好比我很感谢你,作为朋友五年前你来看我在我最困难的时候,其实你五年前来看我,劝我的话没有什么特别,甚至胡说八道都不要紧,但是我仍然很感激你。为什么?在我最需要的时候你着急了,你想帮我,这个就足够,可能也讲不出什么振聋发聩的话,无非就是作为朋友你很担心我,说一些稳定我情绪的话,很普通的话,这些话我网上查查能查到。建议忠告我们有的时候身不由己,当然我讲的不是你故意要给建议,而是抱平常心,当时你真的感到他如果非常需要,特别是刚开始阶段给一个具体点的建议没啥错,关键我们很强调我们知道自己这么做意味着什么,为什么我这个时候很想给他建议,事后要有这样的察觉。有的事你不给他建议,这件事后察觉更重要,要思考。移情性康复我们常见,有的来访者问题很严重很痛苦,但是在你这治疗,一两个月好很多,我们说这是移情性康复,短暂的。一个人能承接自己情感的人他许多症状暂时就不需要,以后他会波动,当然这是一个标志,换句话说有了移情性康复,处在一个理想化的阶段,这是大概关系建立起来,可以朝更深入的地方走一走。

  投射性认同

  投射认同这个词儿太生硬了一点。投射性认同,我的理解是移情和反移情潜意识互动现场。在咨询室、咨访关系中移情反移情的互动。当我们有了设置的保护,建立起了设置,然后又建立了充足的咨访关系,可能身不由己地会重现有一部分病理性的关系模式,会在跟你的咨访关系中重现。重现我们就要识别他,去解释他,去面质这部分。

  刚才我们说的很笼统,什么叫以以往不同的方式回应,前提你要识别我身不由己地发现我怎么和来访者又弄成这样的关系。像依赖蛮常见,依赖的个案你跟他一接触,你马上就会有一个感觉,他蛮有领悟力的,蛮会思考的,蛮懂道理的,很配合你,他对自己很有愿望,只不过环境不好,所以说他关键几步没走好,他遭遇不好的人对待,所以他才怎么怎么样,如果稍加培养很有前途,就是你很喜欢帮他,帮到后来你发现花很多事情为他方方面面负责,他啥也不懂。到最后会感到蛮耗竭的,你也会有很无助的感觉,说了这么多道理、做的这么多努力最后啥也解决不了。怎么我会身不由己呢?为他付出这么多。因为他从小习惯那一套模式,或者只有这样他才会感到依恋关系的存在。我不行,没有你帮我我大概不行。当然反过来也是,我们感到有一个人很弱,我一帮他他就行,我们会感到很强大的,会匹配。这样的人他很容易在生活中匹配什么?有人会喜欢为他做,有人喜欢保护他,有人喜欢给他建议给他忠告,规定他很多事情等等。当然他最烦的也是别人要控制他。他有点相当于又想自己行,又希望别人为自己负责,非常矛盾。所以他会诱导出你很想照顾他。有一些来访者你感觉到他可以照顾你的,我有的时候会碰到这样的来访者,非常善解人意,非常体贴。有的时候会说今天你也很辛苦蛮忙的,正好我也有事,我们早点结束,我一股暖流涌上心头。早点结束是他提出来的,他有事,甚至蛮体谅我的:我这个问题不是一天两天能解决的,以后有时间再讨论,整个我感觉被照顾到了。我又一想,不对呀,人家花了钱花了时间是需求我们帮助的,怎么会帮助我们?他会为你做很多事情,自我牺牲,让你很感动也很内疚,你的一切我都提前帮你做,有点像小孩子回家前把所有的家务都料理的妥妥的,不是等你回来才做。他是这种模式,马上就会在咨访关系中重现。一上来你就会感到,如果没他的引领,你的心理咨询方向会走错,他会非常清晰的把自己的问题呈现出来,你会发现,他对这个问题的领悟程度,大概你都三年心理学研究生都达不到。他会非常清楚,基本上像教科书一样把他的问题很精准地归纳给你。当你在这个过程中碰到一点困难疑惑的时候,他真的会很敏感地提醒你,你就会发现你给他做咨询基本上在接受他的督导,关键他也蛮客气的,他不会让你有这种明显的感觉,他会站在他的角度:哦,毕竟你还是咨询师,还是听你的意见为主,我一些不成熟的想法供你参考。最让你奥恼的是他讲的很对,你真的感觉视你为小孩,技不如人。要去承认自己不如对方,你又很不甘心,会激发起你跟他竞争,激发起你做的更出色,否则对不起这个专业角色,但是我想可能这也是他的问题所在,会让你感觉到,当然这个话要讲的夸张一点,传递出来的信息:你活不下去。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到有一些领导也会这样,平时很主观很霸道很独裁的,但是出了事情你会很想念他,因为只有他出来可以把局面收拾了。如果我很厉害的,帮你们料理好所有的一切,你们厉害是吧,出了问题别找我。关键的时刻出了问题往往找他。特别是在跟青少年,我们程文红教授是专家,等会我们讨论完,她会来帮我主持。我们经常会碰到很多家长,小孩子父母管的太多,有吧?所以才会有这个问题那个问题,太明显了,所有心理医生都会发现,不是只有我们这么认为,作为亲朋好友都会感觉到,你对孩子控制的太严了,管的太多了,我们也会说要求父母少管点,鼓励他独立、鼓励他成长,不要每次都管,父母有的时候很委屈很奥恼,但是想想没办法你们是医生,你们是权威,你们的话我只能听的,父母才会配合。一个月两个月三个月咨询下来,突然你发现刚开始,因为你做了这样的努力,孩子跟你走的很近,咨访关系很好,几个月下来这个孩子出了点状况,闯祸了。你打电话过去给父母,问他们孩子出了状况你们怎么不管,父母马上会说你叫我们少管的。当你出现困难的时候,你会非常希望有这样的父母可以出现;当你希望可以做点什么的时候,又希望父母不要来管你。当然这里面无非强调一点,这样的个案有它的好处,会发现我身不由己从小赋予这种责任:都要我来管,没有我管谁来管?你们如果弄的像样一点也不用我操心,你们实在不懂事,你们应该早点懂事不要让我操心,你们问题处理的好嘛?处理的好我也懒得管你们。其实什么叫处理的好,每个人标准不一样,这些模式可能在我们咨询关系中我们也能体验到。

  面质

  如果接下来一旦可以识别到建立设置能够允许参与建立初步的咨访关系,在这个关系中重现这个关系的模式,再进一步我们看到这个关系模式怎么办?不仅仅我们脑子转,给来访者呈现出来进行面质。什么叫面质?面质投射性认同,而不是通过全是来回避。我们有的时候分析,给来访者讲,有的时候是一种防御,你是有什么恋母情节,你有恋父情节,你早年就是这么一个关系模式,你怎么样在我们关系中呈现,讲没用的。关键看你怎么回应?所谓面质投射性认同,就是真实的回应。因为解释是靠认知语言,很难触及到本质,是前语言时期的事情。当然现在精神分析也强调,有许多人格障碍层面的问题,更多的是前语言期的。在前语言阶段形成的一些心理冲突还没解决好。像神经症水平的个案他又一定可以承受冲突的能力,你可以通过解释让他获益。但是对于一些人格障碍层面的问题,你分析的再深刻再透彻也很难改变他,他看你怎么做。

  刚才我们讲说有一个防御机制叫色情性移情,它的呈现出风格让你身不由己卷到一个像是乱伦或者是非道德所能接受的色情的行为当中去,来访者会讲他性爱细节也好,讲高潮有高有低,他很真诚讲他自己过去的事,你会发现不对嘛,我跟他在一起像看三级片,听也不好,人家来访者很真诚暴露自己的隐私,一个咨询下来发现感觉听他讲讲蛮开眼界的。你又觉得自己有这样的感觉不对,显得自己很不专业。其实你需要跟他表明一些态度,你并不是通过这个才会感觉到他有价值。传递给他一个什么信息呢?你不是性方面的呈现别人才能对你感兴趣。大家有没有这种经验,接热线电话,经常有一些骚扰性质的电话,有吧?轮到你值班打给你,几十年如一日,当然是男性了,总是讲我有性方面的苦恼,讲出来他比你开心多了。当然这是表面的,每个人内心有自己苦恼的方式。像这种方式我们传递很明确的信号,无非让他感觉到你在做法过程中,不是一次两次允许他无休止的去呈现这部份,而是把他背后想达到什么样的潜意识的目的摊开来放到台面上,让他看清楚自己此时此地跟你在说的到底是什么意思。

  面质负性移情

  包括面质,来访者会感到很愤怒,我不是这么回事,你误解了我,会有这种防御,不是一次面质他就能领悟的,需要不断地坚持。中国人最困难就是负面的问题,我们比较喜欢和谐,我们不希望场面上难看,或者说我们希望尽量不要有冲突性太强的场面,但是我们讲如果指向负面的情绪,不把它摊开来说,可能伤害更高,两个人的关系是不真实的。负性的移情是这样的,他跑来跟你说感到很糟糕,很寂寞,没人理解我,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来你这里。你感到很奇怪,你来我这里半年一年了,突然说不知道为什么要来我这里干吗。你内心的活动是原来不是帮到你吗?你也觉得对你有帮助,今天怎么突然翻脸不认人了。我们每个人焦点不同。他的这句话你可能焦点会放在低落的情绪,他最强情绪不好,才会讲这些话。第二个焦点你会放在压力上,他最近发生什么事了,才会讲这些话。当然更多地,咨询师还是应该有一定的敏感性。一个来访者在你面前讲这些话可能都是和你有关的,指向你的,这就是你把它称之为负性移情,要跟他面质的。你把他摊开来说,看起来你对我很失望,把这种正面的和负面的两个东西放到一起,你原来希望我可以帮助你理解你,但是你仍然感觉到没有被理解,所以你很失望。这样的面质都是很有攻击性的、还有不少共情的风格,它会对来访者有帮助,让来访者感觉到,你没有绕开,其实我大概可能是指向你的,你没有绕开,没有兜圈子。

  就好比好多年前,我有一个定期到我门诊来的病人,一进来就发脾气,你们这个门口的保安收停车费怎么收这么贵,你们挂号室怎么这么乱,你们外面护士服务怎么这么差。一上来就火冒三丈,他讲的都不是我,讲我们保安,讲我们挂号室,讲门口的护士,他在我面前讲,肯定是指向我。什么叫避开了?如果我就事论事,我们这个一小时五块钱,比别的地方停车费还便宜呢。我们挂号室怎么秩序乱,你有没有去瑞金医院排过队,排半个小时;我们护士怎么不好啊,他去年全院个人先进。你越想说自己没有责任他越要恼火。所以你还是要直接回应他,所以你是不是感觉到在我这里没有得到很好的服务和对待,你怕被错误对待。他会担心我可能会错误对待,但是他直接指向你他发不出来,他会找那个找那个找那个。你要去回应就事论事,别再跟他唠,不如直接说是不是你对我不满意,大概这个意思,这个时候他能感觉到你没有回避这个问题,这就是我们所讲的这个面质。当然像这个案例他有的时候会改口,你是唯一关注我的人,我老爹混蛋,老妈混蛋。我们一听,哟,他没说我,我还挺好的。他会把全好的,理想化的东西放在你的身上,把全坏的放在现实当中的人身上。如果你放过了这个点没有面质,大概就是鼓励他的理想化,你接受他把好的东西放在你身上,坏的东西放在别人身上。他会把他所有不愉快的感觉都分裂开来。虽然讲你是接受了你跟他之间关系很理想,他会越来越强化生活中他看别人都不顺眼,看老公怎么看不顺眼,看老妈怎么看也不顺眼。马上接下来有一个问题,你跟他过日子,是这样嘛?

  有的时候我们会接受到这种投射,我们以前碰到过这样的情况,一个来访者,我帮助他很多,他很有领悟力,也感觉不错,又去恢复上班了。过一段时间他又不好了,又来抱怨老妈对我态度很不好,我情绪又波动了,又不能上班了。好不容易努力改变了,家属应该配合一下嘛。他老公老妈来的时候,还教育了一下家属要配合。一开始人家家属肯定蛮感激,觉得医生还不错,还要关照我的家属,说明对我们病人很关心。下一次又出现到这样的情况,他老公肯定不高兴了,我对她算好的了,你跟她过日子过过看好了。等你跟他过日子,所谓柴米油盐酱醋茶,来访者对你的理想化也会破灭。再说的通俗点讲,我们说心理咨询并不是为了在治疗室中说你好我好他好,如果他有很多负面东西跟你摊开来能去面质,才更有可能在生活中别人好坏都能接受。再说的更极端一点,最好的结果是怎么看你都不顺眼,看他老公很顺眼,而不是为了看他老公不顺眼看你顺眼,因为你占了理想化的便宜,最坏的东西别人承受,我们目标促进他现实中能适应的更好,毕竟治疗是短暂、阶段性的。再说,生活里过日子不是我们跟他过,是生活中的人跟他过。所以处理治疗外的关系,不是为了治疗没有冲突,所以我们会再度面质:你现在感到被理解,其实刚才还是感到不被理解,有的时候我也没能和你在一起。我们此时此地给他呈现出来的感觉这个咨询师不错,有的时候也是不理解我,总体来说不错。他有这个体验在生活中也会有这样的体验。有的时候不好,但是总体来讲还是不错。

  领悟

  领悟。这个领悟太高大上了,我们希望一下子脑洞打开,大小周天打通,任督二脉都打通,我们所有创伤都修复,像电影里面那样。我们不做进一步的展开。

  假性好时光

  假性好时光这个跟我们之前讲到的移情性康复有类似的部分。我们有的时候很能够理解到一个来访者,来访者也会觉得这个咨询师跟以往不一样,很能理解自己。大家互相感觉都蛮好的,相当于什么,很匹配。有时候是会有这种感觉,觉得这个来访者我很能走进他们的内心,很能理解,以前这么多人给他看过,怎么没看到这一点呢,只有我看的到,哪几个老专家不行,哪几个咨询师也不行,就我行。你真的会感到和来访者很共鸣,当然我们讲互相理想化,来访者也会觉得你对他的帮助很大。有的时候我们会觉得,哎呀我总算找到一个答案了,他因为早年遇到了这个事情,所以才会产生这个问题。但是这是片面的,人总是会容易片面地看问题,片面的解释他两岁时的创伤影响到他后来所有的事情。做心理咨询肯定不能走这个思路,这只是一个侧面。

  修通

  好接下来还有修通的问题。我们刚才的立足点是在治疗关系重现他的模式,然后逐步地修复。经典精神分析认为,没有三年是做不到的,但是,我想传递一个信息,我们很难通过心理咨询理想化地在我们眼前看到一个来访者完全修复。由于能力、时间、经济、两个人匹配的问题,各种局限使得一个来访者并没有得到很大的帮助和改变,治疗不得不结束,很多时候治疗结束时一个妥协的过程。我们医学中有时候说,不一定毛病全好了,但也不可能无休止的看下去。但反过来说,看一个人病好没好,你只盯着他没好的地方看,越看毛病越多,一辈子都好不了。当然我们说不得不接受妥协的部分,特别是很多改变。精神分析和认知行为比起来,认知行为有很多循证的证据。我们知道认知行为的风格非常适合做研究,操作性强,能够排除干扰因素。精神分析两年三年很难做研究,干扰因素太多,两年三年到底你治好的,还是他碰到一个很可心的人他好了呢?发生的事情太多,所以研究偏少一些。有人做过随访研究,在某个半年三个月的时间节点当中,接受精神分析取向的人,他会感受到改变不大,但是他在几年以后会感觉到我如果看到一个什么事会想到,曾经我跟咨询师讨论过这方面问题,当时他没感觉,之后生活中他会有进一步的领悟,我们不能指望在我们手上全部都搞的对方领悟,可能会促进他在生活中继续朝前走的过程中,继续有领悟。换句话说,我们不把所有责任都揽在身上,好像我们能够无所不能,肯定不如此。

  结案

  结束。进一步解释我刚才所想表达的意思,我们要慎重对待结束,不要草率的说结束,今天最后一次,就结束了。没用,我们要花更多的时间讨论这个,可能是我们碰到一个关键点走不下去结束,还是差不多真该结束,尽管讨论没有标准答案,但是给我们更多慎重的机会去看这部分,方方面面的原因,当然还有改变一般指标,症状好了,社会适应好了,这都是指标。我们更要看到结束有它新的含义。什么叫新的开始?每周一次也好,几次也好见咨询师,结束了,我总算可以不干这样的事了,是不是?虽然很有帮助。特别是上海我们科室,我们医院有八位医生,接受国际IPA的分析,一周要搞四次,一搞要几年,差不多结束了,也有一种解脱感,总算可以不干这个事了。这样持续分析几年,你的生活方式受到蛮大限制的,结束以后可以新的开始,也可以翻开新的一页。当然会有戒断反应,就像断奶的过程,要去面对一些分离的过程,逐步走向成熟。

  案例

  其他的概念我就不多说。下面举一些案例呈现给大家。

  这个17岁青少年男性,它的问题是:女朋友离开他后自暴自弃,学业一落千丈,整天沉迷于网吧,违反学校纪律,不听养父母劝告。他不愿意来的,是父母硬拖来的。我们咨询中青少年这种情况特别多,他一上来就嘲笑你。心理咨询有啥用啊,我不想来,父母非要我来,心理咨询啥问题也解决不了,来了还浪费钱,一上来就是这几句话。你一听就恼火了,但是不能表现恼火,还要很共情的样子,说的话蛮装的哦。当然你要觉察自己恼火的部分。我又没请你来,是吧?又不是我在路上抓你进来的,你在家想想好再来,看你以后病重了不来找我。其实你这种心理的恼火无非是什么,防御你被他拒绝的难受。我们外表强硬其实是内心很脆弱,表面上我不要管他了,他不想来让他自作自受去。其实呈现出什么,这个小伙子他从小到大以这种方式防御,当他感觉到可能关系要结束,他会用更强硬的方式先要离开对方,其实是很需要别人走进帮助他的,但是把的方式往往把别人推开。比如闯祸,违反纪律,顶撞权威,其实他内心很需要。他因为很小的时候很依恋对象离开过,他没有任何准备情况下离开过自己很长时间好多年,那就很简单,我如果一旦需要你,通俗地来讲我把感情投到你身上你说走就走,不如我无所谓,我什么都不需要,青少年这方面更强烈,明明需要,他会反向形成,会过份强硬过份独立。如果我们敏感察觉到内心被激怒恼怒的感受,大概肯定会知道他也很想用这种方式来进行防御,在我们治疗中非常强调的,我们想对什么问题的敏感,当然这个问题也类似的。这些我不进一步举了。

  治疗中还会看到一部分。比如说女性来访者,抱怨女治疗师不欣赏她在治疗中的努力,不关心她在工作中的表现。讲这些部分有什么意思?其实很简单。如果我们知道一个来访者对我们的许多反应,并不是因为我们做的好不好,而是他早年许多模式的重现,你就不会太当真了。你不会生气了,我对他这么好,我看到他的部分,以前别人忽略他,我又没忽略他。其实这跟你有没有忽略他没关系,只要你是一个权威的身份,他就会容易体验到你是在忽略他,因为早年这种感觉太过强烈了。很多来访者一上来就问,你什么专业毕业的?你接受过多少培训?这个情况以前碰到过,任何一个问题都在挑战你的资格,其实不用恼火,你不要急着翻抽屉,我是什么学校毕业的,我有什么证书,我还听过张海音的课。他讲的不是这个意思,他是在质疑从小父母是不够格的,所以任何一个对他来说比较重要的人他都会自我保护地质疑一下,怕被你错误对待。如果你站在这个角度,你就不会太生气。你会抱有好奇,等待,为什么他一上来就把你投射成一个不够格的人,背后一定有他的故事。

  正性移情,负性移情。人总是能够习惯接受正性的东西,负性的接受起来就会特别困难。特别我们讲到,说我们不够资格我们会不爽,我们每个人都是有自尊的,很想自我保护,如果有敌意的可能会更加困难。 一个来访者一上来就说,我反复打听,网上也查,你还算靠谱,我找你。第一个医生我找过,他对我的诊断都是错误的,我已经把他告上法庭,赔了我三十万。第二个医生我也找过,他对我的诊断是对的,他对我的治疗措施方面延迟了,我很重要的工作被他耽搁了,我已经把他告上法庭。你心想,我是第三个要上法庭的,而且这个是真有可能。你不可能说你这是移情,你接下来在他面前讲话就会非常注意,不要有什么漏洞和把柄被他抓住。特别是在我们现在的医疗环境,现在医患关系容易冲突的时候,你很想自我保护。关系还没建立已经互相敌对了。如果我们没办法很好察觉、把握,很容易关系脱落。

  接下来这个案例也蛮有意思的。男性,街道科员。抑郁,性功能障碍。性功能没有什么器质性的病变,找小姐是不障碍的,和老婆就不行。然后失业,分居,自我挫败。他看过很多书,国内外抑郁症治疗的最新研究,他掌握的比我好。怎么应对负面情绪,他也都知道。他道理都懂,但是不行动。他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他的成长模式是:他妈妈管他比较多,也比较强势,他从小依赖,他从小体验到,别人的帮助对他来说都是支配,对于只能顺从感到很愤怒。但是如果靠自己又感到很无力,所以对很多事都很消极对待。包括对老婆也是一样,老婆给他找了很多的工作,适合他的工作、适合他的薪酬、又适合他的能力他就不去,治疗师也是帮助他做了很多工作,就是没用。你再有本事再厉害的咨询师,作为来访者,我一句话就能打败你:我毛病没好。我只要说我没好,我只要说我不行,你就什么都不行。当然我们说,这是一个被动攻击的方式,通过灭了自己,让对方也感到很挫败。这样的案例都是爱恨冲突,要去攻击一个自己依赖的对象会有内疚、罪恶感,但是如果大家感兴趣,对于癔症精神分析起源也会强调,攻击不能指向外界要指向内在自我,这是许多抑郁体验产生的来源。

  反移情

  反移情。我们最后强调察觉反移情,现在我们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有所改变。以前经典精神分析,弗洛伊德强调,反移情是治疗师自己没修通。现在比较客观地认为,反移情是正常反应的一部分,是来访者激发出来的。这两个要求是不一样的,如果以弗洛伊德的严格的要求来看,一旦察觉到自己的反移情,就会觉得,哎呦,是不是我自己没修通。和来访者工作的时候总是想着自己有毛病,自己还没好。现在就强调,这种感觉可能是来访者带来的,通过反移情正确的理解来访者。当然,如果在小组、同辈督导中,察觉到别人对这样的来访者没有这种感觉,只有你有。这个可能就不是来访者带来的,还是你自己的部分。所以我们还是要分清楚,反移情是来访者带来的,还是咨询师自己的。

  澄清我就不太多说了。

  案例

  下面这个案例可能更能说清楚:第一来访者是什么模式,我们怎么去理解。第二这个关系模式怎么在自然关系中呈现,最后我们怎么通过自身刚才说的面质,包括察觉自己的反移情,希望在治疗关系中修复这个问题。

  我蛮喜欢举这个案例,这是一种类型的案例,生活中不少。是一个年轻的妈妈,在贸易公司做销售,单亲妈妈,一个人带孩子,某个阶段感觉到不由自主过度娇纵她5岁的孩子,她知道这样带孩子会对孩子心理成长不利,不合适。碰到这种情况忍不住克制不住处理不好,很沮丧,甚至崩溃,想放弃这一切,希望治疗师改变治疗风格,可以多说一些。

  我们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很强调,要以倾听为主,但是来访者有时候会不认同。你说听我讲这么多故事还收钱?我爆料这么多痛苦的感受我还付钱的?你也要跟我讲讲什么。来访者有两大诉求:第一你要帮我分析清楚我为什么会出心理问题,第二你要告诉我回去该怎么办,你讲了这么多,到底我回去该怎么办。当然治疗师不能简单的就事论事,回答他怎么办,还有我们都知道怎么办要问人的,小孩子这种情况,但是肯定希望我们要先忍受住,不直接回答怎么办,而是探索它背后的故事,这点我们感受到很大的压力。跟他做了一点深度的连接和解释,现在带孩子碰到这样的困扰不是你带孩子方法的问题,是你小时候父母怎么带你的,你受到这个模式的影响,也就是你从小父母很忙,你从小要求自己懂事,自己管好自己,出去不要闯祸不要捣乱,自己教育好自己。因为你是这么被带大的,所以当你成为母亲你看到孩子会成为这样的困难,这样的解释会有一定的深度,支持性地回应来访者的情感。不是你诠释的深度和中立,而是你的安抚。你讲的再有道理她现在顾不上,她现在唯一感觉到你着急了,你讲这么多话无非让她情绪稳定,这个她有感觉。

  但是问题没解决,抛出具体的,自己陪他晚上玩也好讲故事也好洗澡也好清洁卫生也好,搞完了九点半上床了,还不好好睡,跑到自己的房间闹,很恼怒,就教训了孩子。恼怒过后又很内疚,本身单亲妈妈对孩子就有创伤,还对孩子发脾气,感觉自己不是个好妈妈,很内疚,就妥协了,今天就让他在我边上睡吧。小孩子很聪明的,一招制敌,专门打你痛点,知道怎么跟你一闹你会心软的,吃定你。她告诉别人,别人会反馈:你这样不合适,规矩都没有,跟他说好自己一个人睡了,跟你一闹心软了,这样不合适。其实她也不知道不合适,问你该怎么办?要么心肠软一点,要么心肠硬一点,这么简单的问题还要问题人,显然不是表面的答案。我们看到这种情况总归两种建议,一种心软一点,一种说好了应该承诺的,应该有原则。其实我们要读懂她背后的苦衷,她的特点是碰到问题总问别人怎么办,不是她不懂这个道理,而是她做不到。所以没给她建议,她很生气,说自己搞不定才来找你,激动地大声抗议。

  再做一点解释,来访者回顾父母不允许自己依赖感觉被抛弃和愤怒,这句话的意思是我如果小时候很痛的一个点我肯定很在意,我小时候这方面吃过点苦头,所以我在意不让孩子也吃这个苦头。但是其实反过来说,我孩子遇见这个问题,肯定不是孩子受不了,是我看着受不了,太怕他会在这个方面受伤害。所以她感到能够理解,但是还是不知道怎么应对,时间到了,准时结束,下次再讨论,这个就是设置。只有设置才能检验出她在结束的时候满意不满意。也就是说结束的时候她是不满意的,没有要到她想要的建议。但是最后她自己搞定了,什么事情让她搞定的?作为真实个人,是外在起了作用,也就是说咨询师你自己示范了,你很共情,很想帮她,也没有什么过度帮她。所谓过度帮她什么意思?你不满意再延长一小时,我再给你讲几招你回去对付孩子,这就是回避了矛盾冲突,换句话说你给他呈现的是什么,如果一个人不满意你非让满意,对他是伤害。来访者对我们不满意,但是我们医患关系还在,她可以承受你没有让她满意。这个示范让她知道她给孩子没有满足不等于他们母子关系破裂,这不是讲道理,靠你自己做出来,你能不能承受来访者真的对你不满意,你自己怎么应对,如果你能够理解她,又不过度满足她,你对来访者如何不让步,又保持关切的示范,她会内化这部分。这个不是一次,是无数次,她是看你怎么对待她。很简单,所谓身教重于言教。

  这是我今天围绕这个主题给大家呈现了一些分享。最后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