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咏诗   来源:希望森林

 

我记得曾经有一位父亲希望我能劝告他的女儿,不要抽烟。

 

「女孩子抽烟很丑!」这位父亲这么说,不过这位父亲倒是时常烟不离手。

 

我很好奇他的女儿会从他的身上学到什么,我也很怀疑在这样的「示范」之下,他要如何劝阻他的女儿戒烟。

 

于是,这位父亲可能求助于女儿的老师或辅导人员,希望透过其他人来改善女儿的行为,却不知道自己对女儿具有多大的影响力。

 

很多父母都明白「身教」的重要性,也都听闻过「身教重于言教」的论述,然而很多时候,仅仅是把自己未完成的期待加诸在儿女的身上,或是在言语的教导上多所着墨,实际上自己却无法实行。

 

而这些矛盾及冲突,看在青少年的眼里,往往会引起更强烈的不满及反抗。

 

因为在青春期的发展阶段,青少年虽然渴望拥有自我、向往独立自由,但他依旧仰赖家庭,并试图从父母亲的观念作为中寻找决定自己的价值观及作法。

 

因此,对于父母亲的一言一行,难免留心观察、加以比较。

 

一旦发现父母亲说得比做得多,或是言行往往不一致时,青少年也就更不愿意遵守父母亲所订定的规范或期待。

 

 

倘若父母师长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具备什么样的品格、拥有什么样的生活方式,而自己都能够先经历及实行时,其实无须在口语上遵遵教诲,孩子自然会潜移默化、从中学习。

 

因为家庭中的重要他人正将这些好坏优劣的生活态度、形式呈现在他的面前,即使没有口头上的叮咛,他也能够模仿内化。

 

因此,问题不在于期待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而是父母亲本身是什么样的人。

 

很多父母亲寻求辅导人员的协助,无论是进行心理谘商、团体辅导,或是参加亲职成长班,无非希望了解青少年时期的孩子,学习如何与他们沟通及相处。

 

当然,某些方式或技巧、知识或理论确实能够帮助家长们更加认识青春期的儿女,也能够改善亲子之间的互动。

 

但我深深觉得,除非父母本身也有所改变成长,那种更新不见得是为了孩子,很可能在改变的历程中,父母本身就得到帮助,而越发地活出生命的光彩,才会是治本的方法。

 

因为即使成为父母,在每个人的心中依旧有个小孩,需要我们去关照。

 

很可能在我们自身的成长过程中,受过家庭的伤害、父母不当的对待,或是不同的生命经历,这些都会在我们成为父母时,形成对儿女的教养态度及方式。

 

简单来说,因为我们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我们呈现什么样的生命状态,从我们口中说出什么样的话语,我们如何与人接触相处,这些父母身上的特质,都会直接影响孩子。

 

而青少年不只从父母的言语中学习,更从父母的日常行为中,发展自己的应对方式。

 

 

那么,我们将给予孩子什么样的示范呢?

 

我们是否说一套、做一套,却期待他能够比我们更加平衡?我们是否在孩子的身上加诸自己无法实现的理想?或者我们总是在意孩子外在的表现,却忽略了他内在品格的培养?

 

当父母亲能够停下来审视静思时,将会发现自己对孩子具有多大的影响力,且无论好坏。

 

固然青少年也同样受到同侪及外在环境的影响,但父母家人终究在他的人生旅途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为人父母者,也都同样走过青涩的少年路。或许在期待孩子改变之前,可以先学习成为自己的好父母,先照顾好自己内在的需要,先整理自己成长的历程,先成为自己所期待的人。

 

那么,当父母亲活得亮丽愉悦时,青少年也会从中找到正面的成长力量。

 
 
↓↓点击免费收看第11届大会《家庭与家庭教育》精彩演讲直播↓↓